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IT为手段的B/S模式管理信息系统几乎已经覆盖了各个领域。与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管理信息系统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方便性、有效性、可控性及可靠性等特性都是其他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居民人均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比于几十年前吃不饱
的状态,现在居民营养过剩的现象已经比比皆是了。加之,如今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居民身体健康问题便不断显现出来了。经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 亿人,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甚至年轻人挂钩了,并且这类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涉及人群也向年轻化趋势发展。
从数据来看,慢性病是一个巨大且不断加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给社会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慢性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健康问题,解决慢性病的问题需要社会多个方面具体的政策和行动[3]。慢性病的特性是发病较隐匿、较难完全治愈,但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其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其治疗也不能单纯依靠药物,必须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需要病人自身和社区全科医生密切配合,全科医生根据上级医院的诊断和用药对患者进行指导。慢性疾病对整个社会居民的健康影响巨大,是国家医疗卫生程度水平的关键体现[1]。可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统一管理十分必要。
通过前期的大量调研发现,我国许多地区均已建立慢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如较为成功的浙江省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但大多数地区的系统是独立的两种系统模式,分为以医院为中心的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和以社区为中心的慢病监测信息系统。医院和社区各自管理各自系统上的慢性病人,同一区域的这两种系统上的数据完全相互隔离,这种缺乏统一管理的信息系统,均未有效利用慢病数据,也没有完全实现信息系统的价值。
二、研究意义
本人通过分析得出建立社区-医院统一的慢病病情监测管理系统具有以下意义:
1、慢病已确诊,但由于不断地用药需要定期拿药,定期检查身体指标、监测病情。病人去大医院单纯地监测指标就需要早起,走远路,会影响病人身体指标的稳定性,失去判断价值。
2、大医院看病人多,看病需要流程,挂号、排队、候诊,医生为每个病人就诊的时间又十分有限,不能为慢性病人详尽解答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