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基于金刚烷-二氧杂环的化学发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对可溶性环氧化物水解酶的检测应用1. 引言化学发光是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的一种光辐射现象,有直接发光和间接发光两种。
直接发光是指特定的化学反应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后产生能量使产物进入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产物再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跃迁回到基态,从而发出一定波长的光。
间接发光则是指经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后生成激发态产物,该产物在分解时将能量转移给了体系中的某一能量接受体,该受体再从激发态跃迁回到基态同时伴随发光现象。
化学发光实现了反应不需要借助外部激发光源就可以自发光的目标,避免了外部光源激发所引起的光散射和自体荧光的干扰,化学发光分析便是一种通过对发射光的发射光谱性质和发光强度对某一组分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分析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背景低,容易操作等的优点[1]。
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形式通常分为闪光型(flash)和辉光型(glow)两种,闪光型发光时间很短,仅只有几秒,辉光型又称持续性,具有较长的持续时间。
常见的化学发光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鲁米诺及其衍生物类,此类化学发光在碱性环境中会发射蓝色光,多应用于胺、多肽、硫醇的标记;二是光泽精及吖啶酯,此类化学发光也需在碱性环境中进行,因其高量子产率的优点,多应用于抗坏血酸、多巴胺、免疫球蛋白、酶、光遗传学等试剂的检测;三是过氧化草酸酯类,此类化学发光探针在pH为7.5时可以达到最佳发光状态,这一发光环境接近于人体的生理条件,多应用于活性氧过氧化氢、免疫学分析;最后一类是1,2-二氧杂环丁烷类。
与前三类相比,此类化学发光反应过程不需要额外添加氧化剂(过氧化氢、氧气、高锰酸钾等),因此也简化了分析过程,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进一步扩大了化学发光的应用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金刚烷-二氧杂环化学发光探针与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Schaap课题组[2]报道了第一例1,2-二氧杂环类化学发光探针,此后,研究人员围绕1,2-二氧杂环类发光探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2-二氧杂环丁烷化学发光探针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离子、活性氧硫、生物标志酶识别及发光材料等方面。
其发光机理如图 1所示,保护基团(PG)用以保护探针的苯酚部分,通过高吸引力的物质除去保护基团,生成不稳定的苯酚二氧杂环化合物,该化合物通过化学活化分解生成金刚烷酮和不稳定的高能态苯甲酸酯,此高能态物质通过发射蓝色光子跃迁回到其基态,伴随发射蓝光[2-4]。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