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结算的产生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商在进行商品贸易时产生的,当一个国家的商品跨越国界形成国际贸易时,国际贸易结算也随之产生,但相关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也随之而来。针对国际结算支付方式的比较与选择以及企业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以规避风险,国内外对国际结算支付方式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朱文忠(2009)认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买方市场逐步形成,导致国际结算基本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信用证结算方式出现边缘化。从而引起国际结算中的附属结算方式也日益广泛应用,如保理、银行保函等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它们作为新的结算方式,将在国际结算中扮演越来越活跃的角色。徐春荣(2008)认为除了信用证、汇付、托收这三种支付方式外,银行保理、银行保函、福费廷等附属支付方式在国际结算中占得比例也越来越大。张宏东(2005)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结算的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国际结算的对外汇率越来越大,提出应合理选择国际结算支付方式,在一定基础上可以考虑将主要结算支付方式和附属结算方式相结合,合理规避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国际结算的发展趋势看,(1)融资的种类更加丰富。结算和融资将结合地更加紧密,结算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有融资出现,融资的方式和内容将不断得到扩展。(2)结算电子化。基于EDI技术的单据电子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银行内部系统整合、银行之间的系统对接、银行的业务系统与客户ERP系统对接等等都是不可阻挡的。(3)国际惯例更加完善。惯例涵盖的领域将不断得到延伸,惯例本身将不断完善。(4)商业信用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贸易结算中银行信用的加入主要是因为贸易的一方认为对方的风险不可控,随着社会信用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情况将被完整的记录下来,一次的失信将导致沉重的后果。有鉴于此银行信用的高价格就不再容易被接受了,商业信用本身就形成了很强的约束。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在国际贸易合同中,支付条款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对于买卖双方而言,不一样的支付方式所承担的风险和资金负担都不一样。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能让双方的风险都得以控制,也有助于资金周转。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规模和财务状态合理选择结算方式,规避风险;
-
有利于规避企业在进口时面临虽单据符合要求,但实际货物品质不符合合同要求的风险;
-
有利于企业基于交易对手的信用进行支付方式的选择,使得出口的收汇和进口的受汇有了保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