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纱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3-10-07 03:10

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关于影响棉纱进口的影响因素,国内的相关文献主要从政策和汇率两个角度进行展开:

1、我国的贸易政策方面:

(1)关税。石丽霞,郭春花(2008)分析了导致江浙地区棉纱进口大增的原因,发现国家对棉花实施一系列进口保护措施,包括关税配额管理以及对配额外棉花进口征收滑准税等造成里棉花进口成本高,企业转向直接进口棉纱。韩菲,孙志强(2015)主要是从进口棉花滑准税政策的综合评价角度入手,分析加入WTO后,棉花滑准税的实施锁定进口棉花的国内销售价格,缓解外棉对国内棉花产业的冲击。在进口棉受限制的同时,作为棉花下游产品的进口棉纱不受限制,近两年大量涌入中国,在内外棉价差较大的情况下,国外棉纱大量涌入是自然的市场现象。胡冰川、程国强(2008)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国内市场棉花价格波动受制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波动的基本结论,并通过经验数据证明滑准税在稳定市场价格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此外,还指出现行的滑准税制度有可能导致“纱线替代”问题。最后他们认为在现有种植棉花土地刚性以及宏观调控与国家战略需要的背景下,滑准税不能轻易放弃。世界银行WillMartin(2007)提出,如果现行的棉花配额外进口滑准税进一步提高,而目前棉纱的进口关税税率仅有5%,那么,中国将有可能大量进口棉纱来代替进口棉花。这不仅会带来对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的冲击,也会带来对国内棉纺业的冲击。林凤(2014)指出滑准税的征收对纺织企业具有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了棉纺企业的生产成本,因为我国面临着刘易斯人口拐点,人口红利逐少,且进口棉花成本进一步增加,致使我国纺织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呈下降趋势,造成棉纱进口的大幅度上涨。吴可明(2003)指出我国棉花总供求关系偏紧,无论从供应还是进口两方面来看,其缺口需要进口來补充,并讨论了我国棉花进口关税配额的管理办法以及棉花进口的质量问题。温思美、谭砚文(2007)对中国棉花超配额进口滑准税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棉花进口滑准税的实施在稳定国内市场价格方面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但对于保护棉农经济收益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中国政府在近期内应该进一步完善滑准税制度,长期内则应实行统一的超配额关税制,并采取支持性政策促进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宋聚国和刘艺卓(2010)用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成长性等指标建立了棉花产业安全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入世后,我国棉花产业竞争力有较大幅度下降,进口依存度显著上升,在棉花种植比较收益提升的情况下有较大增长的潜力,提高棉花进口配额外关税税率能够减少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有利。

(2)价格成本。李想,原瑞玲(2018)从棉花目标价格的角度出发,分析实行目标价格改革以来,国内外棉花价格联动性增强,进口棉纱优势减弱,棉纱进口规模下降,棉纱生产能力回流国内,棉花需求逐渐回暖。周晔君(2016)认为现在订单外移现象越演越烈,其中除了劳动力成本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棉花市场问题。由于棉花价格高于国际棉价,中国棉纱在国际市场几乎失去了竞争优势,尤其是中低支纱更是难以和印巴纱较量,因此进口纱近年来在国内的进口量正在逐年上升。纪红(2015)在调查中发现2012年开始进口棉纱大量涌入国内,主要是因为我国 2011 年 9 月启动了持续三年的无限量收储,由于国家在高价大量收储国产棉,导致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收储期间,1%关税下内外棉价差一度达到 6000 元/吨以上,而滑准税下内外棉价差也达到 5000 元/吨以上。李雪源,刘卫东(2015)分析了目标价格改革对棉纺织业的影响,认为目标价格改革缩小了内外棉花(纱)价差,有利于减少进口棉花(纱),增加国产棉用量,使棉花消费走稳,库存减少。目标价格试点当年国内棉价显著下降,使下游纺织企业的皮棉收购成本下降30%以上,对纺织企业增加国产棉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进口棉也从前几年的高位出现下滑趋势。刘志雄(2015)在分析我国棉花国内支持政策对世界棉花市场影响研究时提出,取消支持补贴和价格政策将对我国棉花的价格和成本带来重大影响,而这通过与国外价格的联系又进一步传导到我国,进而影响我国棉花相关产业进出口等。杨敬敏(2014)认为进口替代是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一特点在中国棉纺织工业中体现的尤为显著,以进口替代为线索,他从三个方面对反映进口替代状况的近代棉纺织品对外贸易,尤其是中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卢锋(2006)通过对我国棉花产量、劳动生产率、植棉收入、纺织业的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的分析,发现我国棉花进口较快增长是经济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我国灯放型棉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经济合理性,并在分析国内外棉价一体化要求基础上提出棉花贸易政策调整思路。肖端(2017)综合考虑棉纺产业的承受能力和竞争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进口棉花资源对市场供需平衡的调控,充分反思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的传导机制,使良性的国内外棉花市场价格传导机制提升中国棉花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更顺畅地实现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更有利于中国棉花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促使中国棉花进口数量回归理性,进而保障中国棉花市场供需的良性发展。蒋逸民(2001)、罗海兵(2006)、吴亚琼(2007)等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我国棉花国际贸易对世界棉花价格的影响,以及入世前后国内棉价、国际棉价与贸易量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我国棉花贸易低效率的原因,主要在于棉花期货市场的不完善和涉棉企业分散采购的行为,并且指出在关注实际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棉价的波动,适时合理的确定棉花配额的时机和数量,同时要加大棉花生产的国内支持力度。卢峰对(2000)世界上最大的十个贸易实体一年棉花贸易量与国际棉花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棉花进出口贸易存在着“贵买贱卖”的特征,他指出棉花贸易“贵买贱卖”本质上是体制问题,深层原因在于棉花流通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并指出治理这种情况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国内棉花流通垄断体制。

2、汇率对进口的影响

现有文献基本是从一国进出口贸易条件和进出口市场结构、产业组织行为两个角度研究汇率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条件方面,Bahmani - Oskooee (1998 )通过论证马歇尔一勒内(Marshall- Lerner, ML)条件成立与否,以及J曲线效应的存在与否来说明汇率变动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庐向前、戴国强(2005)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ML条件成立,同时存在J曲线效应。傅建设(1997)分别从不完全竞争、产业组织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进出口价格对汇率变动越来越不敏感的原因。

在国外相关研究方面,Stephen MacDonald (2004)认为取消MFA使得中国的服装进出口增加,纺织品生产、棉花消费、生产、进口以及世界福利都会增加。Fang and Babcock (2003)则认为预测取消配额会使得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平均上升25%,中国棉花的进口贸易也将增加。此外,国内外学者还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变化和产业组织行为的角度分析汇率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大多数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探讨厂商策略性定价行为,并建立模型分析汇率传递效果。Marson(1990) ,Athukorala与Menon (1994 ), Gagnon与Knetter (1995)认为在本币升值的时候,出口商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对同一种出口商品在不同出口地区进行价格歧视的“市场定价”( pricing to market, PTM)、减少利润的策略来维持自己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以保持海外市场份额和自身竞争力。Feenstra等(1996)通过利润极大化一阶条件探讨市场份额与汇率传递效果同市场定价之间的关系,认为市场份额与汇率传递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而且市场份额越高,汇率传递程度越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