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通大学商学院为例文献综述

 2023-10-07 03: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性规律是解决我国区域人力资源失衡、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步骤,也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流动表现出很强的区域特征和粘性;女性高校毕业生特别是中西部女性生源具有更强的'滞留'性;高学历和研究型院校的生源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但是对于中西部来说这种'高级'生源的出逃将对本地人力资本的形成造成阻碍;稳定就业对中西部生源的本地就业并没有形成吸引力。经研究发现以下结论:第一,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就业机会可获得性的差别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区域的主要原因;第二,心理成本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第三,相比职业发展前景,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更重视短期的货币收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为此,在社会、高校、家庭、个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迫切性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整个社会用人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将是我国高校扩招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自2008年7月,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等行业首当其冲。一部分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萎缩,乃至倒闭。工作岗位的减少,使得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从自身专业和需求出发,展开我校南通大学商学院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更多还原

(三)参考文献

[1]李宜可.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高校的调查研究[J].北方经贸,2018(08)

[2] 赵晶晶,盛玉雪,蒋承.区域差距、就业选择与人力资本流动——基于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6(01)

[3] 孙宝成,李井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SWOT分析——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4]郑元凯.基于AHP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层次研究[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0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