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流动人口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2023-01-03 08:01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国际上类似的群体称之为国内移民。

改革开放后30多年间,中国流动人口持续增长并在2010年增长至2.2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北上广等大城市40%以上人口为流动人口(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6)。

诚然,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为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但同时,中国目前没有制定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由于户籍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挂钩,所以离开了户籍所在地流动人口的权益就得不到保障(宋静[1]等,2010)。

2010年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如果不能解决流动人口基本的医疗保障问题,流动人口家庭就不能在城市站稳脚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城市中如果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处于这种状态,既不利于流动者本人,也不利于城市长远发展。

鉴于流动人口在我国医疗保险保障体制中处于薄弱的环节,他们的医疗资源可及性以及健康状况理应受到广泛的关注。

随着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如何制定合理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各项体制改革改革正在逐步深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政策环境可能面临重大变化,行业相关的监督政策仍在不断完善、调整。

由于在近二十年我国国民健康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现行的流动人口医药政策是否真正保障了流动人口基本利益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发展的必要探究课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