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医疗保障一直都是民众关心的热点,而其对于总体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更意味直接的负担减轻,为此国家向来重视新农合的实施问题。2013年,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8.02亿人,参合率达到99%。实际人均筹资达到37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缓解了我国看病贵的问题,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但必须要面对的是目前基础医保的保障水平比较低,我国人民群众对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重的反应仍较强烈。如何避免农民群众因病返贫是国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2012 年国家发改委、原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保监会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2012]260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在2015年卫计委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中要求“2015年,各地要全面推开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工作”。新农合大病保险启动至今,形成了太仓、厦门、杭州、楚雄、玉溪、洛阳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在起付标准、封顶线、大病保险发展定性和经办主体等问题上存在一定差异并引发一些争论。
基于此,笔者列出了关键的问题:在中国的现实情下,新农合大病保险应该如何定位,并区别于基本保险而存在?农村居民的大病保险现状如何?新农合大病保险该釆取怎样的运行机制的相关思考及建议对策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展开。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从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的视角,将多种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模式进行梳理对比,结合相关学者给出的意见,为政府的新农合大病保险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公共政策及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
(2)现实意义:该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在制定农村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具体政策是有更多的参考选择,推进我国农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促进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使其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医疗保障。
- 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