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股权结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4 04:08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Ramp;D经费投入增速加快,全国Ramp;D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比上年增加2071.8亿元,增长11.8%,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速,延续了“十三五”以来较快的增长势头。自2013年我国Ramp;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日本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企业投入拉动作用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各类企业经费支出15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7.4%。尽管中国在研发经费投入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国的研发经费利用效率远不及发达国家:日本的研发经费利用效率 为0.101195、韩国为0.033659、英国为0.03683、美国为0.029778,而中国的这一数据仅有0.008347,约占发达国家的1/4。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投入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是市场参与的主体、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媒介,科研成果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贡献。因此,提高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出转化效率,强化其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实现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

二、课题关键问题及难点:

本课题关键问题如下:

  1. 从理论上分析公司股权结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
  2. 借鉴前人经验,构建适当的门限模型,以分析股权结构对创新绩效的不同作用区间。
  3. 运用高等计量经济学和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实证检验。
  4. 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实际情况,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创新绩效提出有创新性的政策建议。

本课题研究工作量大、研究难度高,主要包括:

  1. 需要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高等计量经济学和现代统计分析技术,对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较高。
  2. 创新绩效指标由DEA方法计算得出,对充分理解计算方法、灵活运用计算结果有较高要求。
  3. 运用的计量方法涉及面板门限模型的设定,超出本科教学要求,难度较高,考验对模型的理解。

三、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国内外学者在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上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已注意到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运用沪深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研发经费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的关系(陈小悦等,2001;章卫东等,2015;陈一鸣等,2018),但是研发经费投入对企业的影响短期内不一定会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因此,过多的关注财务绩效,可能会低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利用效率。

对于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学界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大股东间的股权制衡有利于提高公司创新绩效。股东间股权的相互制衡,能够互相监督与牵制,从而对第一大股东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余澳等(2012)通过分析我国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数据,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叶勇等(2013)运用股改前后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多个大股东控股的企业业绩更好。陈志军等(2014)在对231家高科技民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股权制衡度通过提高企业防御能力,间接提高企业绩效。Benjamin Maury et.al (2005)通过对芬兰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大股东间的相互制衡可以提高公司价值。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大股东间的股权制衡不利于提高公司创新绩效。他们认为股权制衡往往造成多个大股东之间的股权斗争,致使公司控制权出现混乱,若发生股东内讧就会导致公司内部代理问题更为严重。同时,股权制衡还会导致股东决策过程复杂化,多个大股东之间若意见难以一致,公司决策效率就会降低。朱红军和汪辉(2004)通过对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之争的案例分析,发现:股权制衡并不能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治理效率,反而会引起股东间激烈争夺公司控制权的局面。赵景文和于增彪(2005)通过对A股公司1992-200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股权制衡”公司的经营业绩显著差于“一股独大”公司。孙兆斌(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权制衡与我国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大股东间的相互制衡会阻碍公司效率的提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