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农村互助养老的应用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3-05-24 10:05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人口老龄化背景人口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基本国情。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显示,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占13.50%。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就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来说,其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差异大、老年人口素质提高等特点,养老问题也上升为国家目前亟待提出有效解决方法的社会问题。

针对当前情况,家庭养老由于年轻一代进城而难以为继,机构养老的高昂成本使得其在农村无法规模化而被排除在外,因此多数学者提出在农村发展互助养老是养老的有效出路,这一创新性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也在一些地区得以推行和实践。

2、研究意义在理论研究上,对农村互助养老从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的社会支持理论分析互助养老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全面认识现有阶段农村互助养老实践的特点,可以丰富现有的相关研究。

在实务上,互助养老能够提升老年人参与养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实践中改善养老服务质量,使互助养老的发展成果更多惠及老年人,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二、文献综述1、相关概念界定(1)互助养老互助养老的重要特征是在地,即按照属地原则,使自然村庄或者行政村的老年人口能够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养老。

贺雪峰认为,互助养老可以被视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以外的第三种农村养老方式,但并非对前两者的替代,而是补充的甚至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方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