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ZO薄膜晶体管制备与高场输运特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04 06: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非晶氧化物半导体(AOS)由于其表现出的高迁移率、低温工艺、大面积均匀性的优越特性[1-3]而成为新一代薄膜晶体管(TFT)沟道材料的主要候选材料。2004年,日本的Kamiya教授团队首次实现用非晶In-Ga-Zn-O(a-IGZO)制备出透明、柔性晶体管并展现出较高的迁移率[4]。这种物质的发现给柔性电子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潜力,因此近几年来有关a-IGZO的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的有关其电子结构、输运机制、晶体管性能优化的论文都被发表。

非晶物质与晶体物质在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想要进行对a-IGZO的研究,首先需要对非晶态物质有一定了解。我们曾经在课本上学过,晶体的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因此在求解薛定谔方程时运用了周期势场近似,求得电子的波函数是布洛赫函数,具有周期性。由此推导出电子的能量具有周期性,即知道了第一布里渊区内的能量分布之后便可以知道整个k空间内的能量分布。所以可以说,整个k空间内的E-k关系可以由第一布里渊区内的信息“扩展”而来。而非晶态物质的原子排列不再具有周期性,因此不可以用周期势场近似去求解薛定谔方程,电子波函数、E-k关系等也不再具有周期性,这与晶体物质完全不同。

1958年,P. Anderson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来描述无序对物质的影响:原子保持在格点位置上,而势阱深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变化,这种势场称为“安德森势”。此模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无规势的叠加使电子发生定域化。因此,在非晶体中,电子的波函数是扩展态和定域态的叠加。

而在电子定域化的基础上,Mott又提出了一个迁移率边的概念[5]:具有相同能量的态不可能既是定域态又是扩展态,因此在定域态与扩展态之间一定存在一个分界能量值,该分界值便被成为迁移率边。电子定域态的一个效果是使得能带展宽,出现导带(或价态)尾。在对晶体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状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s,DOS)D(E)是与E1/2成正比的。而在定域态中,D(E)却是一个指数的形式,因此真正地D(E)-E关系图应该如图1所示:

图1 状态密度D(E)与能量E的关系图

显然,途中黑色虚线就是扩展态和定域态的分界线。在导带(价带)中,这个分界线被称作EC(EV),这与课本中所学的导带底(价带顶)的概念有所区别。

由于晶态物质收到晶界的影响,薄膜晶体管在大面积制造时在均匀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很早就有人开始了关于利用非晶物质制备薄膜晶体管的研究。1979年,氢化非晶硅(a-Si:H)步入人们的视野,并制备出迁移率达到1~2cmsup2;V-1s-1的薄膜晶体管。虽然成功制备出了晶体管,但是这个迁移率相对较低。紧接着又有研究发现,非晶氧化物半导体在具备非晶特质的同时拥有较高的迁移率,这便立刻引领了一个研究潮流。关于其高迁移率的性质,H. Hosono在其论文[6]中给出解释:在氧化物半导体中,导带主要由金属阳离子的空s轨道形成,而相邻离子之间的空轨道又会产生交叠。对于传统半导体,在其从晶态向非晶态转变的过程中,键角发生变化,而这会导致一些深层定域态的产生限制载流子的移动,从而降低迁移率。而对氧化物半导体而言,由于其交叠的s轨道的各向同性,它对于键角变化不敏感,迁移率不会受到显著影响。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传统半导体与氧化物半导体在晶态、非晶态时的键角变化:

图2 传统半导体与AOS在晶态、非晶态时的键角

目前,主要由两种模型来解释非晶氧化物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输运机制:一种是渗流模型,一种是迁移率边(Mobility Edge)模型。Adler团队在1979年提出渗流模型[7],该模型认为,在迁移率边之上存在一些起伏的势垒,而势垒的高度和宽度便会影响载流子的输运。在低温情况下,电子往往选择更弯曲的路径以避免越过较高的势垒完成传输;而高温情况下,电子直接越过较高的势垒,选择较短的路径完成传输。图3显示了在迁移率边之上的势垒中电子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