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干旱作为一种缓慢发生、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一直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我国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对于深入了解干旱演变规律、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1960-2009年的气象数据,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
研究发现,近50年来,我国干旱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异特征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其主要受到大气环流、海温异常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干旱;年代际变化;时空演变;成因机制;中国
干旱是由于降水亏缺导致的长时间水分短缺现象,是一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的自然灾害。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干旱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1]。
干旱的定义多种多样,通常可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等类型[2]。
气象干旱是指降水量相对于某一基准期平均状态的偏少程度,是其他类型干旱发生的基础。
农业干旱是指土壤水分不足以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造成的干旱,与气象干旱和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