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患者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27 11: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研究背景

建国初期,经济薄弱,财政无法充足补偿亏损;医疗服务价接近成本价,公立医院无法正常运转。于是,政府出台了“药品加成政策”,完全负担公立医院的盈亏。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中,慢慢掩盖了药品加成的优越性,1976年以后,政府3次下调了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缩减了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

发改委在2006年《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通过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由此,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拉开了帷幕。

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声明公立医院改革将取消药品加成。公立医院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2017年,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攻坚克难,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截至9月底,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医药控费、控制药占比、回归公益性成为医改“高频词。

无论哪种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全球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医疗费用日益上涨的压力。医疗费用上涨有多种原因,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进步。全球医疗技术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致命疾病可以医治,但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医疗费用的上涨。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民卫生费用的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不断上升,政府难以支付,不得不把医院推向市场,出台以药养医政策。“以药养医”渐渐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着力破解的痼疾。大处方、大输液、滥用抗菌素等问题日益严重,推高了医疗费用,违背公立医院姓“公”本质,破坏了群众的信任度与获得感,形成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局面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核心是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

二、研究意义

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的突破口,有助于推进新旧运行机制平稳转换。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