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07 03: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共包含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省在内的26个城市,该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排名都很靠前。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制造业和物流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程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两大产业之间的协同趋势不断增强,但较发达国家的而言,其集聚度仍有待提高。产业集聚的问题由来已久,相关文献不胜枚举,但对于区域多产业协同集聚发展问题仍存在很多空白之处。因此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产业集聚讲起,对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

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讨。国内的学者是通过借鉴国外的知识理论进行产业集聚的研究。首先,从产业集聚的角度,马歇尔(2004)第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他的产业区理论奠定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1]。波特(Michael E.Porter)的钻石理论和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对马歇尔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产业集群理论的初步形成。国内学者王辑慈(2010)认为产业集聚是大量专业化的产业及其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2]。伍先福(2017)将产业集聚阐述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聚集在某一地理空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产业群的现象[3]。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基本达成一致认识。其次,在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方面,制造业与服务业特别是物流业的协同集聚研究都是几年来才有的。Rivera(2014)认为物流产业的集聚为提供物流服务企业的地理集中[4]。Sheffit(2014)认为物流集群是物流活动集中度非常高的区域,这种地理区域没有明显边界,也可以是跨区域的[5]。国内学者高峰和刘志彪(2008)将协同集聚解释为产业相关的上、中、下游企业通过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过程[6]。邹筱、张世良(2012)提出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作为两者协同发展关系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7]马洪生和赵放(2016)的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是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在空间上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检验协同发展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8]。赵放(2012)在构建了一个引入物流部门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空间集聚模型之后发现,如果物流企业的边际成本在合理区间以内,物流部门的集聚水平会随制造部门的集聚水平的提高而提高[9]。陈晓峰(2017)的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协同集聚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规模经济、价值链匹配、空间临近、商务成本节约以及制度支持是影响协同集聚效应的重要条件[10]。接着,在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理方面,很多学者在阐述产业协同集聚时都遵循 Marshall(1920)关于单个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分析范式,即劳动池、知识外溢和上下游产业的投入产出联系[11]。Ellison(2010)等论证了投入产出联系对制造业内部协同集聚的影响最大,知识溢出仅对本地制造业协同集聚产生影响[12]。Hanson(2008)认为联产业集聚使得企业选址于有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附近[13]。陈建军、崔春梅(2010)认为商务成本的差异是影响协同集聚形成的条件[14],类似地李强(2013)则选择城市土地成本作为主要形成条件[15]。吕政[16](2006)和毕豆豆[17](2010)得出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路径。最后,在产业协同集聚的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梁琦(2004)利用G指数和LQ指数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地区间分工差异[18],程大中(2005)等基于G指数和LQ指数对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区位分布与集聚情况进行了分析[19],陈菁菁(2011)的实证研究得出由于城市规模的不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集聚对彼此空间分布的影响会存在差异[20]。王硕(2013)利用长三角27个城市的样本数据做实证研宄也得出类似的结论[21]。陆剑宝(2014)发现,在省级和市级层面上,制造业集聚、知识密集型要素都是引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但制造业集聚为主要因素[22]。李岩和苏晓晨(2012)利用EG指数分别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测算,并发现两者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相关特征[23]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在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对于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集聚发展问题的研究却较少,尚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因此本文通过数据整理与测算分析,对长三角26个城市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集聚问题进行探讨。应用区位熵、E-G指数等对其进行集聚度测算,对影响两大产业协同集聚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当下的时代趋势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集聚深入研究与发展,对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指导具体实践来看,这一体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是对当前产业协同集聚理论的延续与深化。并有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提高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参考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