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漂绿”行为,即企业为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对自身环保努力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的行为,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对于食品上市公司而言,“漂绿”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更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价值造成负面冲击。
本文以“漂绿榜”食品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市场反应理论为基础,分析“漂绿”行为的市场惩戒效应,揭示“漂绿”行为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市场价值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不同情境因素对市场惩戒效应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漂绿;市场惩戒;食品上市公司;漂绿榜;事件研究法
#1.1“漂绿”行为
“漂绿”(Greenwashing)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用于描述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环境保护虚假宣传。
Delmasetal.(2013)将“漂绿”定义为:企业为了获取利益相关者的认可,通过选择性披露、信息失真等方式,夸大或粉饰其环境绩效的行为。
LyonMontgomery(2015)认为,“漂绿”是企业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各种手段误导消费者对其环境责任认知的行为。
“漂绿”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象征性“漂绿”:企业仅进行表面上的环保宣传,而未采取实质性环保行动。
选择性“漂绿”:企业选择性披露有利的环境信息,而隐瞒不利的信息。
模糊性“漂绿”:企业使用模糊或误导性的语言描述其环保努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