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课题研究背景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是指人体对铁元素的供给和需求失衡导致体内储存的铁元素逐渐耗尽,继而红细胞内铁含量缺乏引起的贫血。IDA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疾病之一,是全球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十亿人口[1]。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据调查,我国缺铁病人高达2亿人,缺铁性贫血发生率高达20%,在孕产妇和学龄前儿童中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2]。孕妇贫血不但影响母体健康,而且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的神经行为和智力水平[3]。儿童患缺铁性贫血经常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性格孤僻、易感染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4]。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体内缺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早是体内储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发生缺铁,成为缺铁性红细胞,最后才发生IDA。当人体铁元素摄入不足、铁元素吸收存在障碍、铁元素流失过多等因素都会引起IDA,临床治疗主要以消除诱因,补充铁剂为原则[5],目前多采用口服补铁,特点是起效慢,受胃肠吸收影响大[6、7]。有研究认为:静脉补铁后,铁剂与转铁蛋白结合可迅速到达骨髓,供给骨髓造血,补充患者所需铁量[8]。静脉铁剂与口服铁剂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一、静脉铁生物利用度高。口服铁剂主要以亚铁离子的形式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被吸收,易受胃酸减少、食物成分的影响,吸收往往较差,生物利用度受到极大的限制。静脉铁剂给药后迅速进入网状内皮系统,通过巨噬细胞的作用使体内铁离子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一部分与去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在细胞内储存,其余与转铁蛋白结合转送至幼稚红细胞表面的转铁蛋白受体上,进入内质网为造血提供原料,这一过程使静脉铁剂避开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因此静脉铁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的优点[9];二、静脉铁起效快。科研工作者的相关研究发现,静脉补铁2周后有明显的效果,而口服补铁需4周后才有所改善[10];三、静脉铁剂胃肠道反应少。研究显示,口服补铁引起便秘、恶心、腹痛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高达46%,明显高于静脉补铁的11%(Plt;gt;[11];四、在许多慢性病[包括慢性心功能衰竭(心衰)、肾功能衰竭(肾衰)等]和肿瘤患者,体内炎性细胞介质增多,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IL)-6等]能诱导肝脏合成铁调节蛋白,后者下调胃肠道及体内贮铁细胞表面膜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的表达,从而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此时口服铁剂效果往往很差或根本无效。此外,在胃肠道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缺血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等),需要快速恢复铁贮备而口服不足以补充人体需要时(如产后贫血),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依从等情况下均须应用静脉补铁[12]。可见,静脉补铁和口服补铁相比,具有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胃肠道反应轻、临床适用广等优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目前世界上供临床应用的静脉铁剂有6种:低分子右旋糖酐铁(low-molecular-weightirondextran)、高分子右旋糖酐铁(high-molecular-weightirondextran)、葡萄糖酸铁钠(sodiumferricgluconate)、蔗糖铁(ironsucrose)、ferumoxytol和羧基麦芽糖铁(ironcarboxymaltose)。我国长期以来右旋糖酐铁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蔗糖铁的临床应用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静脉铁剂仍以糖铁及右旋糖酐铁为主,新型制剂在临床上刚刚开始应用,资料尚且不足。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对高品质生命质量的追求,静脉补铁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已被广泛肯定,更有效、更安全、更方便的静脉铁制剂也已不断涌现。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
一、了解药物信息特点,目前药物信息调研的主要方法,针对性的分析静脉铁调研的信息的特点;
二、通过查询世界各国药政管理网站、各国专利局、汤姆森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merk索引、CA索引、国内相关数据库等,充分挖掘补铁制剂的相关信息资源;
三、对已有的补铁制剂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汇总,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静脉铁的研究、对现已上市的静脉铁剂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以及为国内仿制药公司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