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国内高校学科服务研究脉络与热点分析文献综述

 2022-12-24 05:1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1.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通过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对目前国内高校学科化服务的时间分布、高频词、主题变迁、研究热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全面审视国内高校学科服务,探究其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态势。

2、 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学科化服务的特点,观察学科服务目前的发展态势,对此作出分析判断,使高校的学科化服务更加发挥自己的优势,发现现在的学科服务薄弱环节并加以改善。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学科服务是自 20 世纪中期发端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图书馆服务实践,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图书馆一项重要的业务工作。学科化服务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学科、专业、项目而非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使服务学科化而非像以往的文献检索一样碎片化、阵地化。并且主要服务于教师,学生,科研人员[1]。学科服务起源于1992年美国爱德华大学图书馆的宣布成立的“信息拱廊”,旨在立足于高校图书馆,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育基础设施,是围绕新兴的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组织和服务空间。我国相对而言则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开始探索学科化服务,紧随其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纷纷开展了以学科馆员为主体的学科服务。经过20多年左右的探索,学科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和价值体现[2]

2、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国外学科服务研究大致沿着学科服务理论研究方法、用户信息检索、用户信息行为、学科馆员和医疗领域学科服务等5大研究方向演进发展。学科服务作为一种以知识化、深层次、专业化为特征的知识服务,对数据整合分析的要求不断增强。尤其是信息海洋环境下,数据分析与知识挖掘服务在知识的动态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高校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服务研究的知识演化路径大致沿着3大研究方向演进,即知识服务与学科服务概念、学科服务模式与学科馆员。从早期以学科馆员为主,逐渐向知识化、多样化、网络化、嵌入式的方向延伸[3]。当前,封闭式、普适化的被动型浅层次文献型服务仍是我国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基本特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推进,传统的文献服务中提供信息的方式单一、质量不高、数量有限、效率不高等问题日趋凸显,难以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全媒体时代同步推进的要求[4] 以福建省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为例,学科服务理念差异、学科服务发展不平衡、学科服务深度不足、学科服务团队和制度建设有待加强[5],这些都是目前国内高校学科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国内学科服务研究发展势头良好,正处于转型期,尽管如此但也应重视存在的诸多不足,可借鉴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密切关注国际科研态势,同时规划有别于国外的研究方向转型升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成果的价值与国际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应实现研究重心向用户研究的转移,促进学科服务质量评估研究等。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社会大环境需要高校图书馆提供学科化服务。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令信息的获取途径增多,再加上信息环境的日益数字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离散,生命周期趋于短暂,信息更新速度快,令用户寻找和控制资源更加困难。用户越来越需求一种基于知识的学科化、专门化、个性化、系统化的创造性信息服务。创新是高校发展的主题, 也是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是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学校需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选取知网文献总库等作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化研究,通过可视化方法解读学科服务的发展趋势、研究进展和热点。收集相关文献,绘制图表,归纳总结。
2、国内高校学科服务研究的发展脉络
2.1时间分布

学术论文数量时序的变化能衡量学科服务的发展所处阶段、预测其发展态势,观察其动态。

2.2内容分布
2.1.1主题分布:通过高频词共现网络,利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来分析学科服务 的主题。

2.2.2主题变迁:从时间维度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展现主题的更新和互相影响。(注意突现词)

3、国内高校学科服务研究的热点分析

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梳理热点研究问题,分析国内高校学科服务研究现状。
4、国内高校学科服务研究的综合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