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重组蛋白疫苗的表达文献综述

 2023-02-07 05:02

1.研究背景非洲猪瘟( African swine fever,ASF) 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 引起传染性极强的猪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100%[1]。

自1921 年在肯尼亚首次发现非洲猪瘟,该病迄今已存在约一个世纪,给世界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威胁。

2018年,我国辽宁沈阳爆发了非洲猪瘟疫情。

虽然采取了扑杀疫区内全部生猪的控制措施,但ASF 疫情仍蔓延至全国各地,导致我国生猪产量大幅下降[2]。

感染发病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出血、共济失调、严重抑郁等临床症状,部分猪会出现咳嗽,眼鼻出现浆液性或黏液性脓性分泌物;外部眼观皮肤发绀,解剖后可发现淋巴结、肾脏、胃黏膜出血明显[2]。

由于其高致病性、传染性和死亡率,给世界各国的养猪业带来了严重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须通报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一类动物疫病[3]。

ASFV 为DNA 病毒目、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的唯一成员,且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虫媒DNA 病毒[4]。

ASF 病毒粒子是由单一脂双层组成的正20面体对称结构,直径175~215nm,是一种大包膜病毒,成熟的ASFV 主要是由病毒基因组、内核心壳、双层内膜、囊膜和衣壳等5部分构成,电镜下的ASFV 形似正六边形。

其中位于病毒中间的是直径为70~100nm的DNA 核心,包裹在病毒外周的是直径为172~191nm的20面体含类脂的囊膜和衣壳,衣壳由多达1982~2172个壳粒组成[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