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道面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1国外
道面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北美,美国在经历了数十年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后,大量的路面己经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导致美国各州道路管理部门面临大量的、同时出现的道面养护工作以及养护维修费用急剧增加的问题,为了准确地了解道面的破损状况,把有限的养护资金分配到最需要养护的部分,道路管理部门逐渐将工作重心从新建和拓展公路网转向维护和改善现有公路。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建立和实施了道面管理系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美国加利福尼亚PERSERVER道面评价系统,这是基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路面养护维修指南手册和相关专家的经验建立起的网级系统,功能简单,实质上是一个公路数据库[1]。
2、美国工程兵团的PAVER和Micro PAVER系统,用系统的方法帮助管理者确定养护维修需求和优先顺序,该系统主要以道面状况指数PCI作为决策参数,通过建立PCI与道面破坏速度的转换关系,对各种不同的养护措施进行费用分析,制定相应的维修策略并对道面性能指数的演变进行预测[2]。
3、Dynatest公司机场道面信息及修复对策优化系统AIRPORTS,基于道面弯沉、道面抗滑性能、道面平整度及道面状况指数PCI四项指标,在分析道面表观与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方案,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3]。
除了上述系统之外,还有一些国家研发了自己的道面管理系统,如丹麦路面管理系统、加拿大纽芬兰省研发的知识型路面管理咨询系统(PMAS)以及新加坡提出的基于遗传算法的路面养护决策系统(PAVENET)等。
1.2国内
我国关于道面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道面管理系统在国内公路养护、维修和管理中已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我国的机场道面管理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绝大部分机场没有建立和运行道面管理系统。总的来说,我国机场道面管理系统首先缺乏标准的规范体系作为理论指导,其次,多数机场只是在进行道面大修前才对机场道面进行检测和分析,并没有周期性检测和预防性养护维修的方案,机场道面运维管理不够系统和科学。
我国第一个机场道面管理系统是上海机场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联合研究开发的“上海机场道面管理系统(SHAPMS)”。该系统是在对国外代表性机场道面管理系统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了上海机场道面的实际检测与数据而建立的,可实现机场道面日常巡视管理与应急维护、定期调查评价与养护计划,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涵盖了机场道面调查与测试、分析与评价、状况预测以及维修策略的选择与优化等各项管理内容[4]。同济大学还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合作建立了针对浦东国际机场的机场道面评价系统PDAIMS,以管理浦东国际机场跑道和联络道[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