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DIP支付方式政策与实施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5 09:02

1.立题依据1.1选题背景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医保基金总量有限、民众对健康医疗消费需求不断攀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医保基金支付压力与日俱增。

根据《2019 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保基金增速低于医疗费用增速。

医保事关民生,涉及社会稳定和谐。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命题,其中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是解决医保难题最有效的手段[1]。

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有利于控制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并激励医院绩效迭代升级,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实现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医疗付费模式。

自新医改起,各地区不断探索医保支付新方式,如总额预算、单病种付费、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以下简称DRG)、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大数据病种组合, 以下简称DIP)等,积极通过各种的支付方式调整医疗服务行为,进而减少不合理支出的医保基金,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于2017年起,我国已形成从单一的总额预算发展到单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DRG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局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实现科学有效的医保控费。

补充DIP之前多种支付方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过渡。

DIP是以大数据为基础,不先行进行分组,依据现实匹配关系对每个病例智能地进行治疗方式和疾病诊断的穷举和聚类,进行稳定住院病种组合,再通过各病种技术难度、费用均值等与某基准病种的比重确定相对应的点数,最后利用各医疗机构开展的总点数及点数单价计算得出总金额,是一种医保向医疗机构进行支付的方式[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