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3-05-16 10:05

文献综述

文 献 综 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储蓄率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浏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梳理归纳前人通过构建不同模型实验、理论实证得出的关于人口结构对我国储蓄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等角度概括与储蓄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的影响研究人口年龄结构中老龄化、少子化的问题对我国储蓄的影响,研究结果中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Modigliani和Brumberg(1954)提出的储蓄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的关系最经典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储蓄率与劳动人口年龄呈正相关,与抚养比呈负相关。

大部分学者的研究认可生命周期理论,Coale和Hoover(1958)从宏观视角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抚养负担假说,发现抚养负担的增加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

Leff(1969)利用 1964 年跨国截面数据首次检验了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负担假说,验证了老年抚养负担的上升会对储蓄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王德文、蔡昉和张学辉(2004)利用省域时间序列数据做回归分析指出人口少子化将降低社会抚养负担,形成对储蓄率的拉动,而老龄化发展趋势将对储蓄率形成阻力作用。

Curtis、Lugauer和Mark(2011)通过构建世代的交替模型,分析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人口年龄结构的储蓄效应具有差别,研究发现老龄化的加剧限制了居民储蓄率的增长,并阐释出生率会拉低中国储蓄率水平。

杨继军、张二震(2013)基于中国升级动态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源于内生劳动供给、居民远期化支出结构等因素少儿抚养系数具有推高储蓄的作用,而老年人口占比增大对储蓄起到抑制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