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我效能感老者个案社会工作——基于优势视角的干预策略文献综述

 2023-03-15 02:03

低自我效能感老者个案社会工作

——基于优势视角的干预策略与实践

摘要:古往今来,国内外有关自我效能感和优势视角的定义和理论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也不断由最初的教育扩展到企业、社会治疗等方面,相关的测量方法、研究手段也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从中我们取其精华,发现不足,并期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将理论化的方法与实践结合,发展出符合本土特色的实践理论依据。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

一、文献综述

(1)自我效能感内涵

自我效能感指定义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也就是“个体对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 ,以及对自己的活动水平施加控制能力的信念”[1]。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需要个体对自我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参与,班杜拉关注知识和行为的中介转化过程,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理论性认知能否转化为有效行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群在制定任务和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过程中,多关注如何发展运用自身潜能和相关技巧以解决问题,从而更容易付出努力取得成功。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的,尽管至今对其概念界定还并非十分明确。不同学者的研究对该理论的发展得到了大量研究和发展,

易靓通过对班杜拉理论的研究发现不同因素对异质个体养成自我效能感具有不同作用,但成功经验、正面替代经验、鼓励性言语、自信的情绪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