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儿童的教育适应性问题研究——以S县J镇第二中心小学为例文献综述

 2023-03-15 02:03

返乡儿童的教育适应性问题研究

——以固始县蒋集镇第二中心小学为例

摘要:随着大量人口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就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并通过这些年大量的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和留守儿童被校园欺凌、性侵等事件,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严重。我的家乡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当地的年轻人也都会去大城市务工,他们的小孩到了入学年龄或升学年龄之后通常就会被送回家乡,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照看他们上学和生活,但是这些在外面长大的孩子们回到家乡上学却非常不适应,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孩子听不懂家乡人说话,在沟通上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因为新课本与原先的课本不同而学习退步;有的孩子离开父母身边很不适应、感到孤独等等。于是,本研究希望通过一系列调查对这些半路变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即返乡儿童,回到家乡接受教育后的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并且目前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很少考虑到那些到了学龄期或者升学期因为在外地没有入学或高考资格才回到家乡的返乡儿童的情况,本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留守儿童;返乡儿童;教育;适应性问题

一、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了许多问题:
1、教育问题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早早辍学,具体体现在: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厌学情绪严重,有不交作业和逃课的现象。宋才发(2016)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事关国家的未来,要从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破除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着力恢复和重建农村小学应有的活力。他还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法治对策,其中包括依法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依法把学生的劳动实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依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的法律规范。
(2)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任运昌(2017)提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被国家政策寄予厚望的的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工作处于疲软状态,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依然堪忧。积极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基于省级政府的主动担当,落实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督导乡镇政府作为行动主体,灵活运用“社区共育”“结对帮扶”“还原家教”“家校一体”“托管中心”等模式开展具体工作。

2、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李海文(2019)认为由于这些儿童年纪较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缺少了亲情,这些儿童在教育、生活以及情感等许多方面都和其他的儿童有所区别。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许多内心都怀有忧虑、负面、自卑以及焦虑等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同时,这些儿童许多通常还会表现出自卑、孤僻、冲动、自闭、脾气暴躁等负面行为。岳颂华(2017)提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因性与解决途径的多层面要求,以及社会工作介入主动性和优势视角的观点,使得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非常必要;同时,社会工作在介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可通过直接介入、协助留守儿童完善微观支持系统、开展社区社会工作模式进行。

3、安全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