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五重教学下的教学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08 09:10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践这么多年以来,各级语文老师围绕课标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教学理论,使得语文教学大放异彩,呈现百花齐放的研究氛围,其中包括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王菘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的大主题语文,薛法根的组块教学。而新课改是基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其指导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学更重过程,关注学科更关注人,强调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和开放生成的教学观,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五重教学则是于永正先生对教学的认识基础、规律、过程、培养目标的研究与结合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得出的对语文教学的通盘思考。五重都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是对语文学习过程的概括。感悟指向创新思维的培养,迁移指向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开放生成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在交往互动下逐步培养习惯,并且使情趣贯穿始终。

《李时珍夜宿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小学名人故事类文章的一些特点,而名人故事类文章是小学课本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类课文,通过对人物形象及其生平的学习不仅要学会描写人物讲述故事,而且从他们身上获得精神的感召,所以选题来探讨五重教学在这一类文章中的运用,希望能得到与之相关的教学启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重教学:1999年12月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于永正作了报告重点介绍了五重教学。五重教学是集体的智慧,是于永正先生的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五重分别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重情趣是教学的认识基础,要求课堂上的问答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突出的是教学的规律和过程。要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落实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锻炼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在教学方法中强调朗读为本、感悟思考、读写结合。在教学内容上着重品味课文的语言表达,强调学习方式。重视习惯虽然是长期性的课堂要求,但是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是语文素养养成的指导思想。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五重教学

笔者以“于永正”、“五重教学”为关键词分别在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经过筛选整理,截至 2019年 1月,共搜索到 10篇相关期刊论文,7篇相关硕士论文。同时,笔者查阅了于永正老师的 3本相关专著。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阅读、整理和分析,笔者发现对于永正“五重”教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主要是对于永正本人的研究,这是对他的发展做一个梳理,通过他本人在事业和心灵上的发展从而了解五重教学的理论源泉。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于永正与五重教学》,通过“一路走一路盘点”介绍于永正的成长历程,星星点点中包含着他对孩子无限的爱。正是这些对孩子真挚的情感成为是五重教学的思想的定点,五重教学要求的是以学生为重,学生需要情趣、感悟、积累、迁移、以及习惯的培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