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1引言我国的建筑物、构筑物主要采用硅酸盐系水泥混凝土浇筑,因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熟料矿物--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的水化反应产生氢氧化钙Ca(OH)2,因此,混凝土中存在较大量的Ca(OH)2;此外,混凝土中还存在较多的毛细孔缝,正是由于这些毛细孔缝和Ca(OH)2的存在,在环境因素(如水、温度循环、干湿循环、Cl-、SO42-离子等)和侵蚀性介质(如氯盐、硫酸盐等)扩散进入混凝土体内的作用下,混凝土材料及其构筑物出现劣化与性能衰减等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构筑物的外观质量与使用寿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路、桥的体量也与日俱增。
建筑的设计年限有 50 年、70 年、100 年不等,但是在远未达到设计年限的情况下,因开裂、剥落等耐久性问题,无法继续安全工作,或者需要高昂的维护费用才能继续使用。
这种不持续的发展模式,既不能使经济高效发展,也会给人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1]。
结构开裂是影响建筑正常使用的关键因素。
裂缝的产生使更多的有害介质进入混凝土结构内部,不断的交换混凝土中溶解出的Ca(OH)2,使裂缝不断增大,严重时可直接贯穿。
所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防水性,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
混凝土因其耐久性高、造价低而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
但是,在变化的温度下,由施工荷载或收缩引起的意外裂缝仍然是一个挑战,通常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并使混凝土内部暴露在环境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