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混凝土是我国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 2020年全国水泥产量高达23.77亿吨, 约占全球总产量的56%,混凝土骨料的消耗速度同比增加,几乎占到了1/3,导致资源枯竭与自然环境的破坏[1]。
通过加强对建筑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能够更合理的对废弃资源进行利用,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也能使环境效益得到显著改善,对于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过去30年快速的城市化的进程致使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较低,导致每年产生数亿吨的建筑垃圾,占全国废弃物排放总量的30%~40%。
2020年废弃混凝土产生量约6.38亿吨,其来源主要包含土方开挖、旧有建筑拆除、建筑工程建设、建筑装饰。
充分开发建筑回收利用的市场、推进相关回收利用技术成为推动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举措。
废弃混凝土再生,即对建筑废物中的混凝土、砂浆、等破碎处理后进行筛分分级,其最主要的再生产品形式为骨料。
再生粗骨料是经过加工而成,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粒径大于4.75 mm的颗粒;再生细骨料为粒径不大于4.75 mm的颗粒。
大量的实验和实践表明,再生骨料从物理性能上来讲,可以作为天然骨料的替代品。
再生骨料作为建筑材料有很多优势,其具有更强的吸水性,空隙更大,压缩性能更好,但强度低于天然骨料,粘结力也比天然骨料小[2,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