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仍需加强。
为此,需要加强法律保障,为提升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基础文明素质的概念、内涵、特征及意义,阐述了中国公民基础文明素质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法律保障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选择,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国公民基础文明素质的法律保障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法律保障;社会文明;立法;执法;普法
#1.1公民基础文明素质
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涵盖了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精神风貌等多个方面。
目前,学界对公民基础文明素质的定义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大体可以概括为: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长山在其著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文明素质研究》中指出:公民文明素质是公民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1.2法律保障
法律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公民基础文明素质提升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和引导公民文明行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1.3社会文明
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综合体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