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深圳市A社区为例文献综述

 2023-02-10 10:02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深圳市A社区为例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的增长速度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快。联合国规定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以上或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2015年中国0-14岁人口为22681万人,2015年中国15-64岁人口为100347万人,2005-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逐年下降,2010年0-14岁人口达到近十年最低值,为22259万人。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提升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且严重超前于现代化,属于未富先老。十三五规划对居家养老做出了积极应对,提出实现由基本的日常生活向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等方面拓展但我国居家养老基础薄弱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在这样复杂的老龄化背景下,分析我国的养老趋势,分析社区养老工作服务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将结合社会工作相关理论基础来阐释社会工作的理论依据,结合案例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现状。从专业教育,法规制度,社会工作职业培养以及社会工作激励角度吸收国外典型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

三.文献综述

1、我国养老模式

在养老模式的划分上,④穆光宗(1999)认为,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家庭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模式和自我养老模式。陈友华(2012)认为可以从养老地点与居住地维度划分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从目前关于养老模式的划分,普遍上都将养老划分为家庭.机构.和社区居家三种模式。其中,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养儿防老正体现了传统代际反哺的价值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养老模式发生了改变。陈欣和黄旻露(2008)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家庭愈加核心化,子女在照顾老人与工作的流动和竞争方面已经失衡,不得不依靠其他养老资源。李含伟和陈晔(2013)在中国特大城市的调研中提出,随着老龄化速度加快,机构养老需求增加但是我国参加机构养老的老人比例不高。主要是由于公办机构缺乏资金支持,而私有机构收费高,服务不成熟致使许多老人不愿入住。2015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出居家养老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有关数据表明大约只有10%左右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结论:居家养老咋三种养老模式中地位越来越重。社区居家养老利用老年人的居住地,节约了养老成本,还有助于弥补机构养老中收入高.服务质量管理.工作人员你素质的提高和人员专业化的问题。老年人可以在家享受养老服务,这不论从生理上还是精神上都有很大进步,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未来老年人的必然选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