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体正念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20 08:08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正念

正念起源于佛教,原意是思维的清醒与专注(Davids和Stede,1959)。在经典的佛教概念中,正念强调对当下状态的注意和觉知(Quaglia等,2015),因此,觉知和注意力是构成正念的两个核心成分。

目前在管理学研究文献中普遍接受的定义来自Brown和他的同事,他们将正念定义为“一

种对当前事件和经历的可接受的注意力和觉知”(Brown等,2007;Quaglia等,2015),这里的正念既可以指一种个体的意识状态,也可以指一种个体特质(Brown等,2007;Brown和Ryan,2003;Dane,2011;Glomb,2011)。简单而言,正念是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过程——既包括内在的(思想、身体感觉)也包括外部刺激(身体和社会环境)——观察这些刺激不加判断和评价并不赋予它们意义。因此,完整的正念内涵应包括注意力、觉知和对参与的刺激不加判断(Brown等,2007),其包含四个要素,即持续的注意力、觉知、关注当下和不加评判的接纳。

2、幸福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幸福感一直被界定为个体对生活得满意度以及其各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的正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Diener,Suh,Lucas & Smith,1999),高水平的幸福感即意味着快乐和满意。例如,吴明霞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构念, 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3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认知判断,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则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情绪体验(Diener amp; Ryan, 2009;吴明霞, 2000)。

近年来,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幸福感应该是同时包含快乐论幸福感和实现论幸福感层面的多维度建构,即感觉良好(情绪幸福感) 和机能良好(机能幸福感) 的结合。Diener 等人( 2010) 也在其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中增加了心盛量表来评估机能幸福感的核心层面,以丰富对幸福感的测量,他的心盛理论包含积极的关系、投入、能力、自尊等八个维度。

3、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即从消极的情绪体验中恢复,并灵活适应压力体验的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能力(Block amp; Block, 1980;Block amp; Kremen, 1996; Carver, 1998; Lazarus, 1993),我国学者也有将其译为心理弹性、复原力、压弹及抗逆力的,意指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 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甚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Anthony, 1987a; Garmezy, 1991; Masten, 2001; Rutter, 2000; Werner amp; Smith, 1992)。而今, 学术界对于心理韧性的理解早已超越现象层面, 倾向于认为心理韧性是一个多侧面、多维度的概念(Rutter, 1999), 兼具特质性、过程性、差异性、结果性、动态性与平常性诸特点(Agaibi amp; Wilson, 2005; Kaplan, 2005; Kumpfer amp; Bluth, 2004;Luthar, Cicchetti, amp; Becker, 2000; Masten, 2001, 2011; Rutter, 2000; 席居哲, 2006; 席居哲, 桑标, 2002; 席居哲 等, 2008)。正念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不加评判的接纳,也包括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体验,从消极情绪中恢复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个体正念的强弱。

4、帮助行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