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07 03:10

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就要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与协同发展,增强我国制造业的集群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江苏的制造业迅速发展,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薄弱。虽然生产性服务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投入的加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技术服务市场化程度不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及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因此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

目前,对于制造业的概念已达成共识,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各个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出最早是在1975年,经济学家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在我国,较早出现在2006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其中把生产性服务业外延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李进才(2012)选取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教育等服务行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1]。虽然每个学者的见解并不相同,但普遍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四个结论,主要包括: 第一,制造业主导论(1988),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论,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服务密切相关。王思语(2018) 提出了相较于处于生产端上游的制造业产业,居于中端和下游的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而制造业高端化升级,需要服务要素作为上下游产业的纽带[3]。第三,互动发展论,两者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姚华荣、周洁(2017)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机制,实现产业与区域的双重协调发展[4]。第四,融合发展论,二者出现了融合趋势,这更多的表现出两者未来互动关系发展趋势。王小波、陈赤平、文美玲(2016)运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现象[5]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关系的研究,崔向林、罗芳(2017)利用耦合协调度对上海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度进行分析,发现了两者的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6]。彭本红、顾晓芬、周倩倩(2014)利用投入产出表及社会网络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进行了探讨[7]。刘亚清、闫洪举(2018)构建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时间、空间互动关系的空间面板数据结构VAR模型和时空脉冲响应函数,借以探究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并将该模型应用于京津冀13个城市产业协同发展现状的分析中[8]。张虎、韩爱华(2019)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9]。唐晓华、张欣钰、李阳(2018)采用灰色GM(1,N)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协同演化发展程度,研究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影响的差异[10]。Fiona Fan Yang;、AnthonyG.O. Yeh、Jiejing Wang(2017)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区域影响[11]。Feng Yuan、JinlongGao、LeiWang、YuanyuanCai(2017)从省市的角度来考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以城市内部视角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区位及其影响因素[12]。刘奕、夏杰长、李垚(2018)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13]。李宁、王玉婧、韩同银(2018)基于产业、空间、企业活动的多维视角,从宏观层面的空间布局、中观层面的产业关联和微观层面的知识关联,系统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机理[14]

除此之外,国内学者也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李宁、韩同银(2018)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市场化程度、环境水平等因素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关系[15]。卢福财、徐远彬(2018)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分析了互联网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16]。杨帆(2018)在追踪国内外前沿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立足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探讨已有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17]。韩德超、张建华(2008)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和识别中国转型时期专业化分工、产权结构、效率、工业结构、工业化进程和制造业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18]。刘纯彬、杨仁发(2013)从行业和地区层面分析了专业化分工、工业化程度、服务效率、产业融合程度、政府规模、制造业集中度、对外开放程度等指标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19]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较少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多层次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通过数据整理与实证分析,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关系进行探讨。运用耦合度模型、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对其进行协调度测算,从产业和空间两个层面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当下的时代趋势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