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自19世纪末Marshall提出产业集聚后,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Ellison Glaeser最早提出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概念,认为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或者产业内行业的集聚,更伴随着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彼此邻近。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成为学界研究的关注所在,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更为热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轮驱动“与协调发展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以往的学者多将研究视角聚焦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现象、形成机制以及集聚的效应的理论研究上,而其中关于空间效应、空间关联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尽管如此,自新经济地理学纳入空间范围,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在空间关联、空间效应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探索成果。
本文研究产业协同集聚以产业集聚理论为依据,19世纪以来,不同的学科以及流派对产业集聚问题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中马歇尔、Weber、熊彼特、E.M.胡佛、Porter等人均对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具大的贡献。以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从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聚集经济和产业集聚现象。他认为,产业集聚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事件,并存在路径依赖的特点。集聚的发生和区位的选择都具有历史惯性,内外部的规模经济效应引导聚集区外的企业带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向聚集区内转移,路径依赖的影响便会不断扩大。此后,Venables(1996)基于垂直关联模型(CPVL模型)首次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分别为不同行业间的关联度、市场临近度和交易成本。
目前,国内外关于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较少,早期的研究更是局限的聚焦在制造业内部。马国霞(2007)基于《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了制造业两两产业间的空间集聚程度。而罗胤展,谷人旭(2014)通过中国工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中国19个二位数制造业1980-2011年在省域层面的空间集聚态势和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在地理层面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集聚趋势明显,井且有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其次,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特点存在差别,资源密集型产业空间集聚程度普遍较低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也成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推动力。Keetal(2014)以中国地级市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要略大于制造业。高觉民和李晓慧(2011)也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使得其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宣烨(2012)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吉亚辉,段荣荣(2014)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基于垂直联系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研究发现,二者存在协同集聚现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另外,韩爱华(2016)基于中国2003-2014年的省域数据,从地理集中,产业集聚的视角测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通过面板PSCE,空间面板回归以及相关分析,研究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协同集聚水平不高,在空间上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溢出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但是,制造业要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两者的空间距离不宜太远。韩峰,柯善咨(2012)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建立模型,研究中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外部性指标,分析我国284个城市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供给外部性的作用范围为100公里,而需求外部性的范围则扩展到全国。此外,陈建军,刘月,邹苗苗(2016)对产业协同集聚与城市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协同集聚可以通过外部性以及分工促进创新,进而提高生产率,是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因素,在循环累积机制的作用下,协同集聚与城市的空间结构相互强化,计量结果证实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对中心城市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也能带动周边城市效率的提升,但外溢效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产业空间集聚方面也有了部分的研究,这些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之处:1.研究对象:现有研究主要停留在产业层面,缺乏空间层面的分析;2.研究范围:目前对空间视角分析中所选空间范围较大,弱化了研究的指导意义;3.研究方向:对两者的分析停留在现象层面,对二者协同集聚内在机制的探讨不够深入。由此,本文在研究时选取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作为研究范围,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一体化程度高,探讨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及空间溢出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及其空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理论价值:产业集聚不仅是单一产业在空间上的不断集中,更伴随着相关产业的协同集聚。而我国现阶段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单产业层面,比较缺乏空间层面的分析,本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将从空间视角丰富相关理论的研究。
2.实践价值: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长三角城市群各区域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大力发展经济。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