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居科伟,王小利的《“奥肯定理”中国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相反,就业人员增长率却表现出下滑趋势。如1995-1999年,全国GDP增长率为9.12%,同期就业人员增长率为1.14%,而2005-2009年,全国GDP增长率为10.54%,同期的就业人员增长率仅为0.73%。2000-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595、681、770和800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和4.3%, 而同期我国GDP增长率却是8.4%、8.3%、9.1%和10%。 在方毅芳的《2000-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将情况分为三类:2001-2004、2008-2009年间替代率为正值;2004-2005年间比率为0;其余符合定理的年份中,最小值-5出现于2000-2001年间,最大值-0.05在2007-2008年间,2005-2006年的比值为-0.17,统计期内与定理最接近。
在胡荣涛,单樱子的《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奥肯悖论实证分析》中列出了奥肯定律的五个条件:①具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相对成熟的一元经济结构②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 而资本相对于劳动力则较为充足③失业具有显性化形式④技术水平相对稳定, 短期内不存在突出变革⑤人口按一个相对固定的速度增长 在方福前,孙永君的《奥肯定律的五种版本及其不一致性》文中认为在不同的理论假设条件下,奥肯定律的形式会有差异。
在姜巍的《奥肯定律与扩大的奥肯模型估计》一文中写道,我们知道,奥肯定律产生于美国,并在许多发的西方国家得到验证,这就决定了该模型至少隐含下三个重要的前提假设:①发达的市场体制和单一经济结构;②相对稀缺的劳动资源;③失业的公开存在形式。与之相对应,我国现阶段则具有三个截不同的特征:①转轨中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元经济结构;②相对过剩的劳动资源;③传统部门量的隐性失业。 这就决定了奥肯定律中的失业率是“市场失业率”,而我国公开的失业率只有城镇登记业率,这一统计指标并不能反映我国真实的市场失率。 在邹沛江的《奥肯定律在中国真的失效了吗?》一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应该看到,美国属于长期发展的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其经济数据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市场经济的一些特征。而中国从年开始才正式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所以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独有的特点。
在李碧花的《“奥肯定律”中国悖论的再解释》中提出用动态化处理分析t和 t 1年的产出和就业情况。 在姜巍,刘石成的《奥肯模型与中国实证(1978-2004 )》中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国扩大的奥肯模型,分别构建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增长回归模型。 在殷绛,郭广迪的《从经济定律的前提条件看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中运用就业弹性定性分析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的原因。 在杨旭,李隽,王哲昊的《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一文中指出,由于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所以将我国的生产分解为两大部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在刘渝琳, 郭嘉志, 陆建渝的《基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一文中通过柯布-道格拉斯模型提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模型,得出影响引起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增大的因素,进而得出引起奥肯定律“失灵”的原因。 在胡荣涛,单樱子的《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奥肯悖论实证分析》一文中用两个时间段(1978-1992,1993-2008)用回归法分别验证奥肯定律。
在殷绛,郭广迪的《从经济定律的前提条件看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一文中指出假定在某一时期内,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弹性等于1且不变、不存在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即不考虑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流入和流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变, 那么, 导致这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率与实际GDP 增长率之间出现零相关或正相关变动关系的原因就只有两个: ①这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流入大于流出从而导致劳动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幅度等于甚至超过实际 GDP增长率的提高幅度; ②这个国家或地区非市场化的传统农业劳动人口向市场化的非农业转移而导致劳动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幅度等于甚至超过实际 GDP 增长率的提高幅度。 在李梦的《对比美国分析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一文中指出我国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国际惯例有差别。我国官方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而非国际惯例上的失业率。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不包括农村人口、城镇下岗职工和企业冗员,故我国的失业率呈现出一种趋于稳定的状态。其次,我国官方失业率数据由国家统计局而非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发布,所以可能存在的非专业性问题也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据萧灼基教授分析,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待业人员我国失业率将高达20%左右,与官方发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差距巨大。 在张五六的《动态奥肯定律理论在中美数据中的检验与比较》一文中也指出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存在使得失业率统计口径变得异常复杂,官方目前只能推出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农村失业率无法给出合理的统计资料,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无疑又是严重低估的,不能真实反映城镇失业状况,而一些学者提出的其它估计方法,如城市、农村隐性失业率的核算,其统计不科学的一些硬伤是无法再进一步修复的,所以这种可靠程度低的失业率统计数据也可能是奥肯定律在我国实证分析中失灵的一种原因。 在李琳,陈娴的《基于奥肯定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探讨》中指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很多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很大程度上缩短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带来了机械化代替人性化的趋势。先进技术及设备以更高的效率代替了很多人们能够从事的工作,这样,就会有一部分人“被迫下岗”,失业率增加,就会出现经济增长率提高,反而带来高失业率的现象。 在尹碧波,周建军的《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一文中指出,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工资, 高就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事实上表现出资本密集型的特征,即资本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相应的劳动占收入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小。低工资的就业率增长最终导致收入分配严重失衡, 低收入阶层占人口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进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低, 当影响到经济增长的有效需求后, 就业增长就不能持续。从而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最终的、有效的就业增长。其二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资本投入的就业弹性在持续降低, 这些产业在收入分配方面却表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有的“高工资”特点。这样的结果是导致收入分配向高收入阶层偏移, 最终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恶化, 有效需求不足, 进而经济增长失去动力, 就业难以持续有效增长。 |
|||
1.前言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 2. 奥肯定理的深入解读 2.1对基本公式及内容的解读 ①公式的两种形式 ②潜在GDP的重要性 2.2对假设条件的解读 2.3 本章小结 3. 奥肯定律对中国适用性 3.1中国就业现状 3.2利用回归模型对奥肯定律和就业形势的分析(1985-1995年) 3.3分析偏差的原因 ①从前提条件方面分析 ②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方面分析 3.4本章小结 4. 奥肯定律对我国经济的启示作用 4.1奥肯定律对中国适用性结论 4.2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①经济过热 ②潜在增长水平 4.3本章小结 5.总结 |
|||
[1]居科伟.“奥肯定理”中国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8):143-146 [2]方毅芳. 2000-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7):24-28 [3]胡荣涛.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奥肯悖论实证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1(5):82-84 [4]方福前.奥肯定律的五种版本及其不一致性[J].经济学动态,2010(12):20-25 [5]姜巍.奥肯定律与扩大的奥肯模型估计[J].中国商人·经济理论研究:4-6 [6]邹沛江.奥肯定律在中国真的失效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6):91-105 [7]李碧花. “奥肯定律”中国悖论的再解释[J].经济问题,2010(6):16-19 [8]姜巍. 奥肯模型与中国实证(1978-2004)[J].统计与决策,2005(12):7-9 [9]殷绛. 从经济定律的前提条件看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失灵” [J].《科技创业月刊》, 2007(8):150-152 [10]杨旭.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14-23 [11]刘渝琳.基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3):17-21 [12]李梦. 对比美国分析奥肯定律在我国的适用性问题[J].经营管理者:176 [13]张五六. 动态奥肯定律理论在中美数据中的检验与比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4):16-21 [14]李琳.基于奥肯定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探讨[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10-11 [15]尹碧波.中国经济中的高增长与低就业[J].财经科学,2010(1):56-61 |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