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血压患者整合型服务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一项政策准实验文献综述

 2023-02-05 09:02

1.立题依据1.1选题背景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凸显,使得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人类的危害极大,长期持续性的血压增高会引起心、脑、肾损害和严重的后遗症,其中的脑卒中致残及致死率甚高,给社会、家庭造成很大的损失,也使得高血压成为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而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病,高血压的病程长,可选药物种类多,加之其可与其他一系列疾病合并发作的特征,使得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以及相应的治疗药物选择更具个体化差异以及不可控性。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1]。

而农村的高血压人群普遍存在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等特点[2],且高血压并发症严重,致残率、致死率高[3],使之在损害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是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4]。

而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控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尚缺乏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进程[5]。

在众多的高血压防控效果研究中,有部分研究表明整合型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因其加强医防融合、提高纵向连续、减轻经济负担、使机构协同、支付有效的原因,而成为慢病的控制与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但整合服务在经济性上的证据却发表,如有学者对整合服务中基于绩效的集团总额预付模式进行探索,并证实其有助于降低住院结构、促进服务协作,甚至可以成为今后支付改革的主要探索方向[6],另有研究证实整合改革中新型多机构协作模型可以对政策的具体靶向进行剖析,为今后政策的细化提供参考[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