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福多司坦与杂质B、右旋异构体方法验证具有研究学意义
现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呼吸系统类疾病在世界各地范围内发病率都较高,也是致使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大因素。咳(咳嗽)、喘(哮喘)、痰(黏痰)、炎(炎症)这四种症状则是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常见症状,四者同时又互为因果。痰是呼吸道炎症的产物,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及哮喘,并可加重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性肺病患者呼吸衰竭时,如病人痰液粘稠度过高或形成痰栓,可阻塞呼吸道而导致病人窒息。另外,人体粘液中的黏蛋白是决定痰液粘稠度的重要因素。当人体受外界刺激或者感染时,人体粘膜分泌细胞(杯状细胞)这时就会过度增生,此时就导致黏蛋白分泌过多,痰液变稠,人体呼吸困难,从而进一步加深人体的炎症反应。
因此,使用粘痰调节剂,使患者粘液溶解、变稀,粘度降低,加速呼吸道粘膜纤毛运动,改善转运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已经上市的粘痰调节剂从临床上应用又主要分为四大类:一、以高渗生理盐水、愈创甘油为代表的驱除呼吸道痰液的祛痰剂;二、以羧甲司坦为代表的调节黏液分泌的黏液调节剂;三、以N-乙酰半胱氨酸、厄多司坦、福多司坦为代表的降低黏液黏稠度的黏液溶解剂;四、以支气管舒张剂、氨溴索为代表的黏液动力学促进剂。
而近年来,司坦类祛痰药的地位逐渐提高,司坦类祛痰药采用含巯基化合物的抗氧化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急性加重和住院需求,从而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另外,其亦可以改善患者的肺过度充气、改善肺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涉及的福多司坦则是继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厄多司坦之后的最新一代司坦类的祛痰药。福多司坦(Fudosteine)是一种新型的祛痰药,祛痰机制独特而又全面,总结起来分为四大机制---控痰、化痰、排痰、稀痰,即药理研究表明福多司坦能抑制杯状细胞过度增生,避免粘液高分泌最终达到控痰效果。另外,福多司坦是L-半胱氨酸衍生物,含巯基(-SH),直接溶解粘液达到化痰效果,增强纤毛摆动,增强排痰效果,增加浆液分泌,稀释痰液,从而稀痰。
除了全面的祛痰作用,福多司坦还具有高效的抗氧化抗炎作用,能显著增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活性,恢复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达到协同激素强效增敏的作用,且作为前体药物,用药方面也更加安全。自福多司坦进入临床使用以后,便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具有重要的研究学意义。
福多司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日本SS制药创制,在本世纪初首次在日本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炎、尘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弥漫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的祛痰治疗。
福多司坦主要药效学包括:(1)抑制分泌蛋白的杯状细胞的过量形成;(2)改善粘液状态作用;(3)气道浆液性分泌亢进作用;(4)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此外,福多司坦在一般药理学实验中、急性长期毒性等实验中均未见对血压、肾功能等等产生任何影响。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可测出福多司坦主要在小肠部位吸收,在肝脏及肾脏部位代谢。通过临床试验可得出临床给药方案为:成人每日3次,每次400mg,饭后口服,剂量方面也可以根据患者年龄及症状轻重适当增减。
虽然福多司坦在用药上是安全的,但药品在临床上使用的不良反应现象除了和药品本身的药理药化活性有关外,有时也与药品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或者异构体相关。杂质相对而言和药品本身存在区别可以被检测,可是因为量少很难被去除。异构体主要包括同分异构体、立体异构体、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四大类,异构体因为其和化合物化学式,就其分子形态的不同,加上量会较化合物本身而言比较少,加深了从化合物中去除的难度系数。因此,杂质和异构体的研究成为了药物研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性工作之一。
通过对药物纯度的考察,随着现在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高,进一步发现药物中存在某些杂质会对药物疗效产生影响或增加其毒副作用,如杂环药物中常见的合成杂质N甲基苯基四氨基吡啶MPTP能选择性地破坏黑质和苍白球的多巴能神经元,诱发与帕金森氏症类似的症状。
一般的杂质检查则可以根据中国药典参考检查方法和限度要求,特殊杂质则可选用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等进行操作实验。
化合物虽然有的异构体药理作用相同但作用程度不一定相同,有的异构体会和化合物本身具有互补作用,但大多数药物的异构体是会产生对药物效能的影响的,甚至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外消旋体的作用仅为左消旋体的一半,而其他药物的右旋异构体很可能是导致过敏原的原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