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H2S检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30 05:12

H2S是继CO、NO之后发现的第三种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1],与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紧密联系,具有调节细胞生长[2]、保护心血管系统[3]及抗氧化等作用[4],一些常见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5]、唐氏综合症[6]、糖尿病[7]及肝硬化[8]等与内源性H2S的调节紊乱相关。

人体内源性H2S主要通过脑、肝、结肠等组织和器官经胱硫醚 beta;-合酶(CBS)、胱硫醚-gamma;-裂解酶(CSE)和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3MST)以转硫途径或经催化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而产生[9,10]。

已有研究表明:血液内硫化物在10~100mu;mol/L甚至更低浓度范围[11],且H2S在机体内迅速分解代谢,在生理条件下研究机体内H2S因研究过程中无法快速、实时及准确监测,为研究在生理条件下机体内的H2S带来困扰。

因此,近年来有关对机体内具有生理学和病理学特征的H2S研究正成为热点。

当前,用于检测H2S的光谱法[12]、电化学法[13]、色谱法等需要对检测样品进行复杂的处理,且可能会破坏细胞或组织的结构,进而使得这些方法应用于内源性H2S的检测受到极大限制。

此外,细胞内小分子活性物质(ISMRS)如活性氧化物(ROS)、氮化物(RNS)、氯化物(RCS)、硫化物 (RSS)、氨基酸以及常见的阴阳离子均对H2S测定具有较大的干扰,不适宜内源性H2S的定量分析。

因此,为了更详细的研究H2S的生理功能,就需要一种测量细胞中H2S浓度的新方法。

荧光分析技术因其快速灵敏、专属性强、操作简便而正受到研究者们将其应用于内源性H2S定量分析方面的重视。

当前,研究者们主要以罗丹明、荧光素、丹酰基、萘、香豆素等基团进行荧光探针的结构修饰,再根据H2S的还原性、硫离子易与过渡金属配位及H2S易与特定基团发生亲核反应等为机制发展了结构和性能迥异的检测内源性H2S的荧光探针。

以下综述了近年以荧光探针分析技术应用于内源性H2S检测的研究进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