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靶向RGD多肽的设计合成文献综述

 2023-01-09 06:01

实验目的及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靶向治疗效率,实现肿瘤组织和分子水平的靶向,目前的一个重要思路是结合可以增加纳米粒细胞摄取的主动靶向分子,从而特异性的识别、结合肿瘤细胞,如主动靶向至肿瘤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和成熟血管分化程度的差异为化疗药物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可以同时实现细胞毒和抗新生血管的双重治疗作用。新生血管内皮高表达许多分子,其中alpha;vbeta;3整合蛋白[1]是其中最特异的一种。alpha;vbeta;3整合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细胞外基质中的RGD(Arg-Gly-ASP)片段[2],从而诱导新生血管的凋亡、坏死。进一步研究表明,RGD序列的构象可能具有一定的刚性,使得该构象与整合素受体相匹配,并且由于RGD序列构象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含RGD序列的细胞外基质能够选择性地识别整合素受体,如环形RGD 多肽c(RGDfv)(cyclo(-Arg-Gly-Asp-D-Phe-Val-)

由于多价态可以同时和几个alpha;vbeta;3结合,具有更高的受体结合特异性和结合效率。但是多数含有RGD片段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类药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体内循环过程中半衰期较短,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应用。鉴于环肽较线性的RGD多肽更加稳定,且具有更高的受体亲和性和结合特异性[3-4],同时通过噬菌体展示库技术发现,由两个半胱氨酸形成的二硫键而成环的RGD肽对整合素alpha;vbeta;3有很好的亲和性,与以酰胺键成环的RGD肽相比,二硫键环刚性更强,RGD的结构更为固定。通过结构分析设计出了五种通过二硫键形成的环肽(CRGDYC,CRGDWC,CRGDHC,CRGDPC,CRGDFC)做为待选靶头多肽。

实验简介:

首先通过MOE软件寻找到整合素alpha;vbeta;3与RGD多肽的结合位点,通过对其对接方式和对接位置的研究,找到合适的拟合模型,将所设计的环肽与整合素alpha;vbeta;3进行对接,以其中对接能量最低的两种目标多肽作为待选多肽。通过固相合成对接能量较低的多肽,在合成过程中,利用树脂的“假稀释现象”,制备纯度较高通过二硫键成环的多肽。对上述两种多肽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摄取能力进行考察,最终筛选出具有肿瘤细胞高选择性的RGD靶向多肽。

实验内容:

1.肿瘤靶向RGD多肽的设计与拟合

1.1活性反应位点的确认

从蛋白数据库(PDB ,protein data bank)晶体结构数据中下载整合素alpha;vbeta;3胞外区与RGDfV环肽(即西仑吉肽)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数据。通过MOE的检索功能,寻找到文献报道环肽的结合位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