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践行“生本化”
摘 要: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便成为了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师虽然很努力地在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依然很容易落入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师为主的[1]。“生本化”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汇总了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将从什么是“生本化”,如何践行“生本化”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生本化;“生本化”教学; 科学课堂; 教学设计;
- 研究背景——新课改下中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下科学课堂教学依旧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待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创新[2]。中学科学的知识繁多且较为抽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迫使教师不得不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便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科学知识理论性偏多,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也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倘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仅会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会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将“生本化”教学普及科学课堂便显得十分重要。
- “生本化”概念简述
教育的生本化是什么?“生本化”教学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理论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教育“生本化”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意味着“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人对知识获得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科学教学落实生本化教育理念,构建和谐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需要运用“生本化”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而有目的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天性得到释放。
- “生本化”课堂是怎样的课堂
- “生本化”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 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
“生本化”课堂强调以学生为本,同时也要求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讲授者,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师生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僵硬刻板,而变成了平等融洽,因此教师将会与学生一起沟通讨论,师生关系更为平等融洽,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能够张扬学生个性的课堂。
- 教师更能够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地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更多地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思学生所思,思学生所惑,思学生所错,思学生所难,思学生所乐,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究和发展[3]。
- 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接触,产生情感共鸣。
“生本化”要求课堂不再是传统课堂那样的严肃死板,而是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科学课堂中,概念课一般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但如果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概念课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机械运动”这一节中,内容比较抽象乏味,而且概念也相对比较分散,那么学生在课堂中便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配上与之相应的动画效果,便可以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体验到自然界中的物体是运动的,从而引出参考系、质点、时刻和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等几个物理基本概念。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