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建筑工人流动非常频繁,有调研显示, 73.3%的建筑工人有过在行业变换工作的经历, 82%的建筑工人有职业流动的经历,居各行业之首[1]。有研究表明,频繁的人员流动,对安全沟通、安全参与和施工安全水平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容易引发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严重阻碍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2, 3]。2017年11月7日,国家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指导意见》意见的文件,其中也明确指出了建筑工人存在流动性大、技能素质低等问题[4]。综上,探究影响建筑工人流动的因素,提出能够有效减少建筑工人流失率的建议,对于稳定企业人力资源队伍,提升建筑工人技术素质,加强建筑工人劳动权益保障,推动建筑行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
1.2研究意义
第一,建筑工人是建筑业发展的基础,为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建筑工人流动性大的问题使工人的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空间。因此,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建筑工人诉求,对充分调动广大建筑工人的积极性,为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十分有利。建筑工人是建筑企业的主体,建筑工人的高流动性给企业带来诸多难题。一方面,容易出现季节性的用工荒,造成工期延误以及追赶工期带来的各种工程质量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不得不再次招聘工人填补用人空缺,由此增加的人力获得成本和培训成本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研究影响建筑工人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减少人员流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研究影响建筑工人流动的因素,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国家和企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关于员工流动意向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已经在文化、IT等行业做过一些研究,但鲜有在建筑行业开展研究的。建筑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流动性等特点,与其他行业相较有其特殊性,本次研究可以继续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1.3文献综述
1.3.1流动意向相关研究
针对流动意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58年,March和Simon在他们合著的Organizations指出流动意向是员工单方面想要提出离职要求的程度,是实际流动行为发生的前兆[5]。而后众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针对员工流动建立了一系列数学模型[6-8],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运用实践和补充完善,目前比较主流的是以下三个流动模型。第一个是Sheridan和Abelson的尖峰突变模型,它从非线性的角度考量了员工的流动行为[9]。但其关于员工会竭力维持组织成员状态的假设太过绝对,因此该模型对员工流动意向预测的效度有待进一步的验证。第二个是Lee和Mitchell的多路径展开模型,这种复杂的决策理论模型提出员工的流动是由“系统震撼”所导致的[10]。不过Stephen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多路径展开模型对建筑业专业人员的流动预测能力较弱[11],故此模型不适合用于本次研究。第三个是Price-Mueller模型,它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来说明员工流动与否的合理性。该模型吸收了多个领域学者对离职行为研究的成果,认为环境变量、个体变量、结构变量和过程变量四类变量与流动行为高度相关[12]。此模型涵盖面广泛,在各行业中都有一定适用性[13-17]。
对于Price-Mueller模型中的变量在建筑行业是否具备适用性,国内外学者进行了验证和补充。Malone 和 Issa运用Price-Mueller模型设计问卷,而后运用回归分析法证实组织承诺对减少建筑行业女性雇员流失有重要作用[18]。于洁和吕琳通过调研分析,同样得出了组织承诺对建设工程领域知识型员工流动意向具有预测作用的结论[19, 20]。李祥涛收集了中筑工程公司124份流动人员问卷,经过实证分析,模型中的变量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流动的影响均得到了证实。整体而言,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技术人员样本的流动意向[21]。上述成果都表明Price-Mueller模型在建筑行业也具有较高的运用实践意义。
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业知识性员工,运用Price-Mueller模型对建筑工人流动意向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依据此模型,设计问卷对建筑工人进行调研,希望通过此次研究进一步丰富该模型的适用范围。
1.3.2建筑工人流动意向的影响因素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