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为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先后购置了若干蒸汽机驱动的轮船以为兵轮。出身于湘军的彭玉麟则创建清朝的长江水师。太平军也购置了小轮船而通行于长江之上以运送急需的物资等。各方的轮船中有明轮驱动的,也有稍后出现的螺旋桨驱动的;皆配备了火枪和轻炮等。太平天国覆灭后,随着湘军等的裁撤,这些兵轮有的被移交江口附近的地方守备部队和民团而用以缉匪和打击海盗等;有的则不知去向。另一方面,清末明初,中国巡检领海的机器船舰又从何而来以及曾巡至何处?仍无可靠的答案。这些问题事涉海权,因此弄清楚这些历史情况,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一)对清军在长江下游及其外洋的兵轮考研究现状及趋势
关于兵轮的来源,这一部分的内容,史学界研究最多,几乎所有的涉及到清末海军的著作和文章都对此有所提及。笔者这里不一一罗列,仅列举其中的几本。
王家俭著《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在第三章中关于新海军的诞生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兵轮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张墨,程嘉禾著《中国近代海军史略》在第三章中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遵彭 (1916-1970) 字龙溪,安徽定远人。他曾任海军总司令办公室副主任,是台湾地区治海军史的研究先驱。他注意到了太平天国之乱时清廷朝野与西洋船炮间的接触。在其著作《中国海军史》中,他引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供状与曾国藩的奏折,直指咸丰年间「实已以洋枪轮船之有无为胜负之关键」。 包氏指出了太平天国之乱清廷与太平军双方的武器竞争,实为后来外购军舰的远因。中国史学会于 1959 年编纂了《洋务运动》史料八册。 其中收录了大量前未得见的清代军机处档案,与海防建设当事者记述如《李文忠公全书》和《左文襄公全集》等史料。加上以清季对外档案所编《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业已刊行,政书类史料的初备,使得研究者得以利用官方奏疏来厘清购舰活动的时间区间,以及政府对外购军舰的立场。
1.清军在长江下游及其外洋的兵轮概况
研究现状:
关于这些兵轮的情况,张墨,程嘉禾著《中国近代海军史略》在第三章中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和中国近代军事造船工业以及清政府购买舰船装备海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滕德永对清政府的军舰外购也有详细的研究,发表多篇论文如《清政府军械外购对清季军事近代化的影响》《清政府的军械外购与抵御侵略》《清末外购军械制式划一问题探究》。清末民初之间的研究者,以史料的搜罗为其主要的工作,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姚锡光撰《东方兵事纪略》(以下简称《纪略》),《纪略》在购舰问题上最大的贡献,是载录了由同治元年 (1874) 至光绪十三年 (1887) 之间的购舰经过,但因当时臣工奏议与军机档案尚不得见,在细节上较为简略。民国初年海军部重建,任职编纂科科长的池仲佑编成《海军大事记》与《海军实纪》二书,购舰史事才突显出来。池氏在海军史研究中的地位相当特殊,他不仅曾亲身参与光绪初年超勇、扬威两艘军舰的接舰,更同时整理了清季海军史料并从事海军史研究。除了他出身海军而使其对治史观点有别于传统史家外,其编着也是现存最早经整理过的官方海军史料。池氏在编纂《海军实纪》时,将全书分成〈述战篇〉、〈造舰篇〉与〈购舰篇〉,将战史与船舰购买和自制的问题分开陈述。而池氏以海军专业的角度切入,对战史与器械的购买经过作出分割。池氏的海军背景让他注意到外购军舰对国防整体的影响甚巨,因此以专章陈述购舰历程和舰艇数据。惟池氏所整理的海军档案主要为海军内部刊物,并未向外刊行,因此影响层面有限。
2.清军在长江下游及其外洋的兵轮主要工作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