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王人恩和谢志煌在《浮生六记百年研究述评》一文的研究显示,对于沈复形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时,以俞平伯、陈毓罴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浮生六记》的关注及研究,拉开了《浮生六记》研究新时期的序幕,同时对于沈复形象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知网上可以查到最早的相关研究来自于陈毓罴《红楼梦和浮生六记》一文,这也开启了《浮生六记》的沈复形象比较研究。此后也有诸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如代表性论文有:张蕊青《世说新语与浮生六记》等。此后亦有专门针对沈复的某一形象特点的研究履现,从人生观、生活喜好、职业身份等多个角度对沈复这一形象进行了解读,代表作有:董丽文《沈复的游幕文人形象探析》、李亚飞《论沈复人生观的生成原因》等。
目前对于余华的小说《活着》的男主人公徐福贵形象的研究尚少,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显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苦难、人生观、悲剧以及生命意识等几个视角方面。《活着》首版于1993年,赵彦芳最早于《在生命意识的基点上契合——活着和等待戈多主题的对比研究》对徐福贵这一形象的对比研究有所涉及;其他代表作有:李子芯《对“此在”的拥抱与超越——阳光与活着之比较研究》、张佳《余华活着中徐福贵的悲剧形象分析》等。
可以发现,徐福贵和沈复有诸多相似的人生经历,但对于徐福贵形象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及沈复这一形象,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与徐福贵性格或经历相似的人,因此可以预测,未来将会有更多对沈复及徐福贵的形象比较的研究出现,这将进一步拓展文本形象的广度和深度。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浮生六记》和《活着》均是以第一人称创作的文学作品,前者是清末文人沈复所写的自传体散文,后者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两部文本中的男主人公都用自己一生的悲欢离合讲述了生存、苦难和幸福等。从隐含读者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忆语体散文还是写实小说,从隐含读者的角度讲,都只是作者借以产生效果和引起反应的手段,进行文本比较时只需要关注文本本身而非文体等以外的事情。两部文本中男主人公的诸多经历具有相似性,目前关于这两部文本及沈复和徐福贵二人相似的人生经历的研究缺乏,因此该课题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将两部文本互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两位男主人公形象的异同,深化对于两部文本的解读。同时,通过本课题的古今对比研究,对于启迪今人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资料编号:[675840]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