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缺失探究文献综述

 2023-11-24 05:11

文献综述

1、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对于教学而言,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语文教师读懂教材,理解文本是备课的核心。因而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它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同时还是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是目前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依赖教参、网络等情况十分普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缺席、偏差、错误的现象。侧重于对内容的解读和价值判断而忽视形式的分析,多元解读走向泛化,在多元与一元,深与浅,过度与不足等方面陷入两难,消解着文本的客观性。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以“语文文本解读”为关键词,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库中进行检索,共得到108467篇相关文献,以“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献库中进行检索,共得到3469篇相关文献,其中包括中小学文本解读能力的探究、高中语文教师古诗词、小说等文本解读能力的探究等多个方面,研究大多从文本解读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入手,探寻解决方法。

目前关于文学文本解读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1.直接以文学文本解读或接受为对象的研究。2.关于文学文本解读方法论方面的研究。3.涉及到文学文本解读心理方面的研究。4.关于文学文本的理论研究。伊格尔顿认为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贯注于作者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注作品阶段(新批评)和近年来注意力明显转向读者的阶段也;龙协涛也提出文学文本解读理论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即由作者中心论发展到文本中心论,乃至读者中心论;曹明海则指出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主要是以本体论阐释学理论为基点,由过去只注重作家一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并认为这一重大转移开辟了文本解读的新时代,促进了文本解读观的多层面变革。然而,我们在倡导多元解读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多元解读带来的新问题:多元的客观性所引发的的相对主义一一偏离文本的随意解读与深度解读,这样的文本内涵盲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绝不亚于以往固有的一元僵化文本解读模式。

纵观已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有关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研究的成果颇丰,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

首先,研究方法单一。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问题很多都是停留在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实证研究较少,案例研究、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不多,缺少定量分析。

其次,对职前师范生培养的关注不够。师范生教育是培养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基础教育,应当从根源出发,探究如何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而以往更多的研究从职后教师出发,虽然探究了提高职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方案,但对师范生为什么会缺失文本解读能力、以及如何在课程开设中注重并提高其文本解读能力缺乏相应的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