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800-1000字)
选题缘由:
《推手》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典型范例。导演李安生在中国,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后来又长期生活在美国,亲身经历感受过中美文化的不同。基于对两种文化的了解,他写下了剧本《推手》。《推手》主要讲述了朱老被儿子接去美国常住,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与美国媳妇玛莎产生了一系列的家庭矛盾,而这些矛盾正是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差异的体现。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这是自古就存在的普遍现象。交际过程中,我们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做事风格无一不体现了本国文化。以电影《推手》为实例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冲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了解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选题意义:
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在跨国公司IBM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在采纳彭麦克等学者对他的理论的补充建议后,归纳出六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它们分别是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与女性,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和自身放纵与约束。本文将着重从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四个方面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的差异。
美国是个体主义国家,并不重视权威,地位,年龄等,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低,更倾向于当下需求的满足;与之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注重权力的约束力,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高,更倾向于社会稳定和长期利益的获得。本文将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四个衡量价值观的尺度,对《推手》中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其原因,解释其现象,以避免中美交际中可能出现得冲突。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加深对本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理解,更好地适应文化的多元化。
所得结论:
通过仔细观看电影,阅读大量文献,结合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对比电影中跨文化交际存在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中美在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方面有极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是导致中美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文化维度理论的学习,可以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
文章内容: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DifferenceTranslation Of E-C Plant Metaphors文献综述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翻译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Inter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文献综述
- 《永别了,武器》中的死亡意识 Death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文献综述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文献综述
- >中女性形象的解析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Rip Van Winkle文献综述
- 战争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主义觉醒之路 The Road to Feminism Awakening in the War Novel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文献综述
- 盖尔·琼斯小说《五铃》中的文革书写文献综述
- 中国神话英译本中的副文本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