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动态
研究目的及意义:
威廉戈尔丁是一位英国小说家,诗人。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他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小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从戈尔丁所处的西方社会历史语境来阐释《蝇王》,也可以将之解读成人的兽性、人类的非理性的冲动即人性恶冲破民主原则的约束和科学的合理性,而成为社会中的主导原则,从而招致人类社会的堕落。人类自身潜藏着人性(理性)与兽性(野蛮)两种因子,与其对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不如探讨在特定环境下,到底是何种因子占领上风,从而导致人物的不同命运。
《蝇王》的各个场景和人物处处能在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原型,连戈尔丁自己也承认希腊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希腊悲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神话原型的角度,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和原型置换理论来探究掩藏在性本恶表象下的真相,即人之两性,兽性对人性的碾压。
相关的研究动态(文献综述):
近年来,对于该小说在文学类型上的划分,评论家们虽众说纷纭,但讨论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寓言和神话之争上。
神话原型批评是学者们研究《蝇王》的一个重要视角,此方法研究《蝇王》颇具说服力。西方对戈尔丁作品的宗教研究始源于他对自己作品的定义,他不同意将自己的作品定义为寓言,坚称自己的作品是神话。他认为神话源于事物的根源,而寓言是创作者的自创。根据他的这一论断,加之他自身创作过程中各种象征的运用,威廉戈尔丁作品的宗教研究成为西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初将《蝇王》归于寓言小说的评论家是英国的约翰彼得。他撰文写道:戈尔丁的前三部小说应归属传统意义下的寓言艺术,因为它们都通过叙事和描述来表达隐含的道德意义。
但后来的评论家,如马克金凯德威克和伊恩格莱格却认为寓言这个词不足以描述戈尔丁小说所包含的内容,作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远远超出了寓言所能概括的道德主题的范畴。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On DifferenceTranslation Of E-C Plant Metaphors文献综述
-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国际贸易合同条款翻译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文献综述
- A Study of Inter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文献综述
- 《永别了,武器》中的死亡意识 Death Consciousness in A Farewell to Arms文献综述
- 小说《荒野的呼唤》的标题内涵解读Reading of the Titles Implications in the Novel The Call of The Wild文献综述
- >中女性形象的解析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Rip Van Winkle文献综述
- 战争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主义觉醒之路 The Road to Feminism Awakening in the War Novel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文献综述
- 盖尔·琼斯小说《五铃》中的文革书写文献综述
- 中国神话英译本中的副文本分析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