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促凋亡肽的表达纯化文献综述

 2023-02-10 10:02

一、背景介绍: 1979年,p53首次被发现,随后被认为是癌蛋白抗原。

在上个世纪80年代,p53的编码基因TP53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原癌基因。

直到90年代中期,TP53被广泛认为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它处在细胞各种胁迫反应途径的十字路口上,在肿瘤抑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定位于17 号染色体短臂 1 区 31 带,即 17p13.1,(小鼠位于染色体11)由 11 个外显子和 10 个内显子组成,其c DNA 全长2074 bp,有单一开放读框,其中第 1个外显子不编码,其上游 400 bp 处有启动子 p1,下游 1kb处有启动子 p2,两者为转录起始点,第 2、4、5、7、8外显子分别编码 5 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结构域[1]。

这个高度保守区为13-19、117-142、171-192、236-258、270-286编码区。

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它的作用有:1、阻滞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周期中G1和 G2/M 期校正点的监测,与转录激活功能密切相关;2、促进细胞凋亡,通过 Bax/Bcl-2、Fas/Apo1、IGF-Bp3 等蛋白调控细胞凋亡,还可以通过死亡信号受体蛋白如 TNF受体和 Fas 蛋白途径诱导凋亡;3、维持基因组稳定,与DNA的修复过程,切除错配核苷酸结合和调节核苷酸内切修复因子的活性;4、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以后,能通过自分泌途径形成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营养血管在肿瘤实质内增生。

由此可见野生型p53基因在肿瘤抑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P53的突变(缺失)在人类肿瘤中特别常见,[4]50%的人类癌症中存在着p53突变。

研究显示,p53基因突变后其功能也随即发生改变,转变为了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一种癌基因。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