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如今,虽然谨慎性原则已经成为现代会计制度普遍适用的一种原则,但相较于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国家,我国关于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仍然没有较为健全的制度管理和深入的理解,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由于我国进入资本市场较晚,谨慎性原则的提出与研究也随之较晚。在1992年以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实务中基本没有谨慎性的体现。在1993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首次提出谨慎性原则这个概念。随后,相关制度、准则不断出台,谨慎性原则得到快速发展。如今,谨慎性原则已在我国会计工作中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应用。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时,保持谨慎态度,最大限度的低估资产和收益,同时最大限度的高估负债和费用,尽可能的将企业的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肯定了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将风险反映于会计核算的过程之中,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但是,谨慎性原则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第一,由于在确认资产或收益与确认费用或损失时对满足确认条件的规定存在不对称性,造成企业管理者与企业投资者之间会计情报的失衡,破坏了会计情报的决策有用性。
第二,过度的谨慎性也使得企业在确认计量时造成收益或资产水平的低估,费用或负债水平的高估,导致谨慎性原则的适用与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较为明显的矛盾包括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与历史成本原则的矛盾,与一致性原则的矛盾等。
第三,由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也为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创造了合理的空间。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特点,使得资本市场与会计制度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建立适用于我国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谨慎性制度仍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