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分离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微生物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8 09:02

从人体分离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微生物的研究随着已经发现并投入使用的抗生素种类的逐渐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种类细菌抗药性与耐药性的出现,过去传统抗生素的开发与研究逐步陷入到了瓶颈期,脚步开始放缓,此时换一种思路开发新型抗生素也就迫在眉睫[1]。

人体内存在极其庞大的微生物族群,除去少数的有害菌种外,大多数菌种都与人类维持着共生关系,这其中包括细菌、真菌以及病毒。

在人类给体内微生物提供它们生长所需物质或因子的同时,这些微生物与人体的免疫系统一道,构成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防线,共同维护着人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

区别于传统的来自于环境微生物中的抗生素,新型抗菌分子具有全新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包括但不仅限于,与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竞争营养,阻止病原微生物在机体上的粘附与定植[2],更包括分泌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菌分子[3]。

本次研究主要着眼于第三种情况,即人体内的会分泌出新型抗菌因子的共生微生物的分离与研究。

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体内的会分泌抗菌活性物质的微生物主要按照组织和器官分布分为下面几种:肠道抗菌分子、阴道抗菌分子、皮肤抗菌分子、呼吸道抗菌分子[4]。

这四大类抗菌分子目前的研究都已经日趋成熟,并且其分泌的活性物质的新型作用机理也确实带给了研究人员很多启示,现在部分成果已经运用于临床的治疗和研究。

例如被称为被遗忘的器官的肠道共生菌[5],在治疗难治性肠道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甚至消化道肿瘤的应用上已经逐渐崭露头角,运用肠道共生菌克服耐药性以及抑制病原菌的定植成为不再遥远的现实。

例如,粪菌移植作为帮助菌群失调患者重建肠道菌群的重要手段[6],已经在临床上用于艰难梭菌感染等多种菌群相关性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除已经在实验室和临床上都取得重大突破进展的肠道共生菌外,考虑到获取菌种的难度,我个人更倾向于把本次毕业设计的重心放在皮肤抗菌分子和呼吸道抗菌分子的深入研究上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