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对乙酰氨基苯酚片(Paracetamol,PAT),曾用名扑热息痛。主要成份为对乙酰氨基酚,是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属于苯胺类。是治疗发热、镇痛的首选药物之一。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痛药。本品口服吸收迅速、完全,大部分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仅为1-4小时,由于该药生物半衰期短,需多次服用,给患者带来不便。近年来多研究其缓释骨架片。
缓控释制剂由于其特有的优越性,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较为重要的方向。骨架片(Matrix Tablets)是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组成[1]。近年来,在新型骨架片的制备中,最佳释放外形设计及体外释放行为的描述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进步。传统的骨架片按制剂骨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片、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片、蜡质骨架缓控释片以及混合材料骨架缓控释片4种。其中,亲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片可作为可溶性药物和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是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主要类型之一,约占上市骨架片品种的60%~70%。与一般骨架片相比,新型骨架片主要是在制备工艺方面进行了改进,通过多层骨架缓控释技术、几何异型骨架技术等方式使药物实现定速、定位、定时释放的目的。
多层骨架片通常分为主药层和屏障层两部分。屏障层可根据药物性质及释药要求来选择为亲水性材料或疏水性材料或不同规格的一类辅料。屏障层能降低活性药物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通过调节屏障层的面积和用量来调节释药速度,不同性质的基质与主药混合,能表现出溶蚀、膨胀等不同释药机制,溶蚀层、膨胀层、裂解层在多层骨架体系中的相对位置不同,对整体释药速度的影响也不同。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类型缓释材料,种类主要有如下几种。①纤维素衍生物: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和羟甲基纤维素钠等;②非纤维索多糖: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和半乳糖甘露聚糖等;③天然胶:果胶、海藻酸钠、海藻酸钾、琼脂、角叉等胶、刺槐豆胶、爪耳树胶和西黄蓍胶等;④乙烯基聚合物或丙烯酸聚合物:聚乙烯醇和聚羟乙烯934等。其中,本实验选用的骨架材料为壳聚糖和海藻酸钠。
壳聚糖(chitosan)又称脱乙酰甲壳素,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2]。因壳聚糖分子中带有游离氨基,在酸性溶液中易成盐,呈阳离子性质。壳聚糖随其分子中含氨基数量的增多,其氨基特性越显著,这正是其独特性质的所在,由此奠定了壳聚糖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及加工特性的基础。
壳聚糖能被生物体内的溶菌酶降解生成天然的代谢物,具有无毒、能被生物体完全吸收的特点,因此用它作药物缓释剂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用壳聚糖作基质的缓释片在酸性介质中表层壳聚糖首先溶解成一层高分子凝胶,药物溶解后透过凝胶层释放并部分随凝胶层的进一步溶解或剥落而释放。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液(pH 6.8 ) 中,壳聚糖也能溶解形成一层高分子凝胶,但所成凝胶的粘度较酸性条件下的小,因而药物释放反而略快,而在碱性介质中,缓释片按照非溶蚀性骨架片的模式释放药物 ,12h内缓释片略为膨胀而基本形状保持不变,总的体外释放结果表现为药物在酸性介质 (pH 1.2)及中性磷酸盐缓冲液(pH 6.8)中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碱性介质(pH8.8) 中的释放速率[3]。
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是海藻酸的钠盐,由beta;-D-甘露糖醛酸(M)和alpha;-L-古罗糖醛酸(G)构成。具有海藻酸的凝胶性质,成胶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原料丰富、易得且价格低廉,对pH值、温度、离子强度有一定响应性,是制作智能水凝胶的好材料[4]。制作的凝胶对机体无毒,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无免疫原性,因而是优良的药物载体材料。但是海藻酸钠亲水性强,凝胶孔径大,对疏水性药物载药量低,释药速度快,且易发生突释,所以常需要进行修饰和改造。
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应用和开发较为活跃,已有大量产品上市。但由于胃肠道不同区段的不同pH环境的影响,其体内释药速率呈现不规则性,导致部分缓控释系统在恒定pH条件下进行的体外释放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制剂在体内的释放情况。制成非pH依赖性释放的口服缓释制剂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并可以达到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5]。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