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献综述
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心肌梗塞又称为心肌梗死,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严重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所出现的一种心脏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及其血流中断而引发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局部坏死所致。其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减轻心肌缺血,改善心脏功能,积极处理并发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也得到进展,提高生存率,使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成为了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中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进而为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那么,怎样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 怎样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祖国医学早在两千三百多年之前就对心肌梗塞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该病的诊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这是目前国内常用的治疗心肌梗塞的方法。
1.院前抢救
院前抢救措施主要包括: 绝对卧床休息,安抚患者,使其保持安静; 对于因左心衰竭而导致呼吸困难,可通过调整姿势以减少回心血量; 必要时使用镇静止痛药物; 清理呼吸道与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治疗。
2.药物治疗
2.1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氯吡格雷等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2.2抗凝治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