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孔硅作用于难溶药物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5 08:01

一、研究目的

介孔硅纳米材料自1992年首先由mobil公司合成出,至今的二十多年内被不断研发与应用于不同领域。由于其稳定的理化性质、比表面积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一系列优点,成为近年来极具潜力的药物载体。这种材料表面多孔、比表面积可观,可以贮存药物并保持药物的无定形态,因而非常适合于装载水难溶性药物,以提高其溶解性与稳定性。本文简单介绍了介孔硅纳米材料在水难溶药物增溶及增加其生物利用度领域的应用。

二、研究手段

通过溶剂浸润法得到装载药物的介孔硅,再通过浆法测定药物在水中的溶出度,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的释放量;通过阅读文献选定合适实验方法,建立体外实验方法;进行体内药动学实验,建立体内方法学,研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三、文献综述

介孔硅纳米粒子是20世纪90年代首次由mobil公司合成得到,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的表面具有均一介孔的纳米材料,主要应用方向是催化、生物传感、疾病诊断和载药等,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众多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介孔硅材料的种类不断被丰富,制备工艺不断被改进,一大批孔径可调、孔道形态不一,排列方式各异、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型介孔材料被不断合成,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领域,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

由于介孔硅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可控的表面孔道,可以吸附装载大量药物分子,所以被广泛用于药物输送领域,将MSN表面修饰,使其功能化后,通过PH、酶、光、氧化还原、磁场、超声等作用来控制药物定时、定点、定量的释放,从而提高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对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的不良反应。如介孔硅可以减缓水溶性APIs的释放速率从而起到缓释的作用,可以被用于制备各种缓控释制剂;同时,由于其具有nm结构的孔道,药物分子可以被装载与其中,难以缔结再次形成晶体,从而维持在无定形态,故可以提高水难溶APIs的释放速率,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水难溶药物增溶领域。目前的研究中涉及的介孔硅对于药物分子的储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利用介孔材料表面与药物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使药物分子储存在其中;2)经过修饰的介孔硅材料,其表面或孔道中具有功能性集团,可以通过与药物分子之间强的化学键而装载药物;3)将药物分子装入孔道,以一些环境敏感的高分子材料对介孔硅表面进行封闭,可以使实现药物在特定环境的控制释放。

介孔硅材料多以表活剂为模板通过分子相互作用组装形成具有为有序多孔结构,其在难溶药物增溶领域的应用广泛,但介孔硅材料在制备方法的优化、载药方法的多样化、以及体内安全性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参考文献

[1]李菲菲, 张馨欣, 郭仕艳, 等. pH 敏感性的脂质-介孔硅核/壳纳米粒作为抗肿瘤药物新型载体的初步研究[J]. 药学学报, 2013, 48(2): 291-29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