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纳米重组体的研究文献综述

 2023-02-02 11:02

【研究背景】

随着磁性纳米药物载体的技术的发展,其已经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磁性纳米药物载体在抗肿瘤中的优势在于,除了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降低其毒副作用,还因具磁学性质而能发挥多功能治疗作用。纳米粒属于亚微米体系(粒径介于1~100nm之间),其材料为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如聚合物)。磁性纳米粒是纳米粒的一种,通常含有磁性元素,如铁、镍和钴及其化合物,其体内靶向行为可受磁场调控。磁性纳米粒由于具有磁学性质,作为药物传输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可用作磁靶向载体,通过磁性介导,直接靶向体内特定部位,即用于药物的靶向传递[1];用作核磁共振显影(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的磁性造影剂[2];用于肿瘤的热疗,利用高频磁场特异性地提高聚积于肿瘤部位的纳米粒的温度,使肿瘤热烧蚀或过热[3-4],从而杀死肿瘤组织。

目前大部分的磁性药物载体都为球形,近些年随着技术的发展使其他形状的纳米药物载体成为可能[5]。磁性纳米重组体是一种链状磁性药物载体,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磁性纳米材料,在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上对其表面进行精细设计和加工,能为多功能高效药物载体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探索空间。目前的磁性纳米药物载体都是将药物载在单个球形氧化铁纳米粒的表面。近年来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不只是不同的尺寸、表面性质的纳米材料在细胞和体内的生物学行为不同,纳米尺度下的材料形状、变形性对细胞吞噬、血液中循环时间和组织分布等也具有显著的影响。目前报道的长形磁性纳米材料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及更高的肿瘤靶向效率。

整合素ɑvbeta;3在正常血管内皮和上皮细胞很少表达,但在肿瘤细胞和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却过度表达[6]。研究发现,整合素ɑvbeta;3:与其天然配体通过配体中的精氨酸一甘氨酸一天冬氨酸(Arg一Gly一Asp,RGD)三肽序列进行识别。环状RGD多肽能有效地抵抗血液中蛋白酶的水解,此外,由于其环状结构的稳固性,使其构象更能匹配整合素ɑvbeta;3的结构,从而比线形多肤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本课题在纳米尺度和分子水平上对磁性纳米载体用RGD和PEG进行表面修饰,构建一种链状磁性纳米重组体,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其作用机制。建立一种载药量可控、高载药与高磁性统一、血中长时间停留、肿瘤多价靶向的多功能载体及其技术,为实现肿瘤靶向化疗、辅助热疗及疗效追踪同步化的多功能给药系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在单分散磁性纳米粒表面上用RGD和PEG进行修饰,形成链状纳米药物载体,使修饰后的链状磁性纳米重组体具有载药量可控、高载药与高磁性统一、血中循环时间长、肿瘤多价靶向的功能。

【研究手段】

1、合成单分散氧化铁磁性纳米粒:金属有机前驱体热分解法是以金属有机化合物、盐和配合物为前驱体,表面活性剂作为稳定剂,有温和的还原剂或氧化剂存在,在高沸点有机溶剂

中直接高温分解前驱体来制备单分散纳米粒子的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