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拟研究的问题:研究自身免疫性间质性膀胱炎的病理机制二、研究手段:采用UP3A65-84多肽联合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小鼠自身免疫性膀胱炎从而建立动物模型,该模型从行为学、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均高度复合IC/BPS的特征。
通过此模型研究不同时程阶段模型动物的病理学改变。
1、 自身免疫性IC/BPS魔性的建立及验证:IC/BP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临床治疗靶点也不明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符合IC/BPS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改变的动物模型。
目前实验研究中常用的IC/BPS动物模型制备方式主要有自发性(如猫自发性膀胱炎)、免疫性(膀胱组织匀浆、脂多糖等)、神经源性(伪狂犬病病毒、P物质)和化学物质诱导(环磷酰胺、丙烯醛等)膀胱炎,但这些模型都只表现了部分IC/BPS的临床症状,使其研究结果受到一定的局限[1]。
Uroptakin Ⅲ是尿路上皮细胞特异性糖蛋白Uroptakins(UPs)家族成员之一,有UPⅠa,UPⅠb,UPⅡ,UPⅢa和UPⅢb五种亚型,主要在哺乳动物的尿路移行上皮细胞表达。
有国外学者采用UP3A65-84多肽联合完全弗氏佐剂(CFA)成功诱导出雌性BALB/c小鼠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膀胱炎,该模型从行为学、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均高度符合IC/BPS的特征[2]。
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选择6-8周龄雌性小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FA对照组、35d、45d、60d模型组。
造模方法如下:正常对照组不处理;CFA对照组给予PBS 0.2ml和CFA 0.4ml的乳化剂;EAC模型组给予PBS 0.2ml、CFA 0.4ml和UP3A65-84 200mu;g的乳化剂。
给药途径为侧腹壁皮下多点注射,皮下注射点为4-6之间。
小鼠饲养条件:室内温度20℃-26℃,湿度50%-70%,昼夜节律用日光灯控制,光照12h/d,自由摄食、水[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鼠源衣原体MoPn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文献综述
- 苔藓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献综述
- RIPK3基因缺失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小鼠心肌肥大的影响文献综述
- salusin-α对ApoE-/-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新型哈尔敏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研究文献综述
- RhoGDI在PDGF-BB诱导HA-VSMC表型转化及血管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氧化前胡素对LPA诱导的神经病理疼痛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 雷公藤甲素抑制转录因子Nrf2诱发小鼠睾丸损伤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盾叶薯蓣改善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 竹节香附素A调控ROS/JNK信号通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HOS凋亡的实验研究文献综述